政問第四集》從無殼蝸牛到 「巢運」,25年居住正義心酸路...懶人包一次了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而台灣的房價到底有多高?,以台灣房價最高的台北市來說,2015年第一季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6.16倍,也就是說如果你住台北市,得要不吃不喝16.16年才有辦法買房子,是全世界最高。
今天(12/16)晚上九點,由台灣數位新創團隊如關鍵評論網、LIVEhouse.in、圖文不符、報導者以及設計界重量級團隊包括JL Design、IF OFFICE等共14組人馬,共同協力製作的《政問Talk To Taiwan》第四集即將上線。
►《政問》網址:http://talkto.tw/
►這次選舉開始不一樣,14家設計、新創、新媒體公司共同打造新型態政論節目
這集將邀請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談談居住正義問題該如何解決?台北市都發局長上任一年來的經驗有哪些可以借鑑之處?
∗
什麼是居住正義?
「居住正義」是近來被喊的震天價響的口號,不僅台灣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許多國家的年輕人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到底什麼是居住正義?簡單地說,就是讓人民能夠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能夠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最起碼要能夠「租的起」。講文言一點,就是「居住權」與「適足住房權」,但到底什麼是居住正義其實有很多的定義,這篇由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所寫的文章很深入。
而台灣的房價到底有多高?以最常被使用的公式「房價所得比」來說,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以台灣房價最高的台北市來說,2015年第一季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6.16倍,也就是說如果你住台北市,得要不吃不喝16.16年才有辦法買房子,是全世界最高。所以,明明台灣的空屋率很高,但就是買不起。

Photo Credit: 巢運:無殼蝸牛全面進化
從無殼蝸牛到 「巢運」… 25年居住正義心酸路
釐清居住正義的定義後,我們可以來回溯居住正義在台灣整個演進過程,就可以知道台灣的居住正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時間回到1989年,當時的新北市新埔國校教師李幸長因為買不起房子,一氣之下因而發動無住屋者運動,獲得上萬名「無殼蝸牛」響應走上街頭並夜宿忠孝東路,要求合理房價與居住權益。
「居住權益」首次躍上主流媒體,同時也讓政治人物與人民開始關注居住議題。
無殼蝸牛運動將組織分為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等,分別負責不同的業務。
不過,無殼蝸牛運動並沒有因此讓台灣的高房價就此下跌,但「打壓房價」已經成為全民共識,而房價就是關乎居住正義落實的第一個要點。
於是,儘管無殼蝸牛運動持續推行,但實際上卻沒有太大進展。短短一年後的1990年,無殼蝸牛重返忠孝東路,但已經沒有1989年的規模。直到1999年8月再次發動「非萬人夜宿忠孝東路」行動,並且讓當時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陳水扁簽下承諾書,落實居住權益的相關訴求。但之後陳水扁成功當選並且連任,卻沒有實現承諾。當時的運動主要訴求在於打壓房價,而房價問題也成了往後各政黨於選舉期間所一定會提出的政見,但卻都沒有具體的結果。
一直到2011年,馬英九政府提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施政計畫,明確列入「居住正義」,而主要的邏輯就是透過相關法律推動「實價登錄制」,避免因為資訊不透明讓相關業者哄抬房價,進而健全不動產市場,讓房價透明並且停止炒作,解決高房價現象。而相關的法律則是在2011年通過《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等實價登錄三法(又稱為地政三法)的修正案,之後又通過土地徵收條例與住宅法,形成所謂的「地政五法」,也有人稱為「居住正義五法」。
此外,2011年還通過了奢侈稅,針對囤房大戶徵稅,搭配實價登錄,加強打房力道。然而奢侈稅的實施,乃至於今年剛通過的「房地合一稅」也引起諸多爭議,如這篇所探討。
因此,在高房價依舊沒有改善的情況之下,到了2014年,也就是無殼蝸牛運動後的25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與無殼蝸牛聯盟等19個團體發起「巢運」抗議高房價,訴求「滅金權、爭公平」,對居住政策提出挑戰,並且夜宿仁愛路三段和帝寶。「居住正義」成為顯學,也因為剛好是九合一大選期間,所以成了熱門的話題。但到底該怎麼做,檯面上選舉的政治人物除了宣示打房、廣建社會住宅等承諾之外,對於落實居住正義並沒有發揮太大效用。但首次以素人身分參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提出政策白皮書,明確提出「租金補貼與公共住宅」作為落實居住正義的第一步。成功當選後,並且在同樣是政治素人的都發局長林洲民協助下,逐步落實柯文哲的居住正義。

Photo Credit: m-louis .® CC BY-SA 2.0
打房並沒有獲得具體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前,苗栗與台北市分別發生有關居住正義的爭議。2010年,苗栗縣政府強行將大埔徵收地上的房屋拆除,因而發生「大埔徵地事件 」,成為政府在徵收民地與居住權時所衍發的爭議。2011年則是因為都市更新,台北市政府依法拆除不願意進行都更的王家而爆發的「文林苑都更案」(懶人包一、懶人包二)
也因為看到這些爭議,所以柯文哲在政策白皮書中,除了提出租金補貼與公共住宅,另外還提出「公辦都更」,企圖化解以往都更所帶來的爭議。然而,這當中也分別發生了聯開宅原住戶歧視承租戶,以及抗議影響房價的事件。而動見觀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一番「不打房」的言論也引起風波。
到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台灣的居住正義,簡單地說可以分為房價和都更二塊,以關鍵字來說就是「房價炒作」、「土地徵收」、「國有土地迫遷」、「都市計畫變更」、「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居住權利」與「居住歧視」等。而針對這些問題,執政當局也提出相關的因應措施。但實際上的效果如何呢,如同先前內政部營建署的房價所得比統計所顯示,2011年以來台灣的房價所得比並沒有明顯降低,如2014年第一季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為15.01倍,2015年卻是16.16倍,顯見打房並沒有獲得具體成效。
德國:居住權是人民的基本權力
那麼,國外的作法是如何呢?先不看同樣是房價高聳入天的不良示範,如美國、日本和澳洲,我們來看看模範生德國的作法,或許值得台灣參考。德國主要的作法在於讓租屋市場保持穩定,所以租屋有保障,更可以輕鬆負擔。
再來就是德國政府認為居住權是人民的基本權力,所以將房地產市場控制在供大於求的狀況下,所以房價上漲有限,根本無從炒房。
因此,未來台灣的居住正義該如何落實,台北市的柯P新政或許將會是重要的指標,也是全國居住正義的一級戰區。
關鍵評論網相關文章:
- 台灣一人住13.5坪是大是小?各國比一比
- 無殼蝸牛運動歷經25年 10月將以「巢運」重返台北街頭
- 巢運欲面見毛揆:9成房貸、1%利率只是短期特效藥
- 開始租屋才知道怒氣民怨從何而來:領22K的所得稅都要繳5%,炒房的人會不會賺太大?
- 千人夜宿帝寶 巢運:老百姓不需豪宅 只要25坪居住空間
- 實價登錄新增寬限期不受罰 學者憂恐影響房價透明化
- 連勝文簽署巢運承諾書 巢運:連柯都更政策皆未提「公有地」
- 回應「巢運」住宅政策:聚焦稅制改革 提高房屋持有成本
- 【插畫】山上一直挖,山下一直蓋,為什麼我們還是住不起自己的家?
- 【TNLx獨立特派員】自己的都更自己救-台北市的都更DIY
- 不再齊頭補貼!住宅租金補貼將分「三級制」
- 【插畫】房價下跌要補償?奇怪,房價漲時怎麼沒聽說多繳點稅給政府
- 社會住宅讓居住品質降低、房價下跌?看看荷蘭、日本、香港的例子,別自己嚇自己了
- 【插畫】「做一道牆隔離社會住宅!」其實臺灣人最看不起的不是壞人,而是窮人
- 在新加坡公共住宅住超過10年的台灣人:柯市長要弄好公共住宅,一定要跟新加坡學習
- 房地合一稅三讀通過 短期炒房最重將課45%
- 台北捷運擬推月票制 柯P:有錢人都把蛋黃區佔滿,窮人只好住蛋白區
- 活用文化景觀非得迫遷? 蟾蜍山居民盼台科大正視居住正義
- 「財團控制的政府就跟暴民控制的政府一樣危險!」80年前小羅斯福的演說幾乎預言了現在的台灣
- 「天賜良機」大埔強拆2週年 農陣聲明:苗栗縣府道歉、原屋重建
- 住房「住不起」、「租不好」、「等不到」…巢運提5訴求拜訪三黨總統候選人
- 【總統政績回顧:居住正義篇】這些年馬總統口中喊的是「居住正義」還是「居住爭議」呢?
- 因都更遭安置「只租不售」學產地40年 老榮民有房修不得如三等公民
- 並非人人都需要買房?馬總統:「有土斯有財」是錯誤觀念
- 加速社子島開發提3大計畫 柯文哲:市政府對不起你們
- 張慶忠疑擋《住宅法》審查 巢運批:居住公義的夢魘
- 反迫遷遍地烽火!政院前要求各縣市首長兌現政治承諾
- 懶人時報看什麼?張慶忠薛凌炒房最大戶、多少都更暴利,作為政治酬庸?

Photo Credit: Kwongning210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其他參考關鍵字:
- 1992年的實價徵收土地增值稅事件:當時的年財政部長王建煊要執行實價徵收土地增值稅,先是遭當時的李登輝暗示「別當聖人」,再來是遭到自由時報董事長林榮三反對(週刊王報導,但立場有可能較偏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08001974-260901)
- 社會住宅
- 中繼宅
- 聯開宅(聯合開發住宅)
- 新北市永和青年住宅
2016總統大選各黨候選人居住正義政策
國民黨朱立倫
-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502102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9000040-260202
民進黨蔡英文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323
-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2147
關於北市都更的爭議事件:
相關團體
核稿編輯:鄭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