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胖不胖到底誰說了算,你知道身體質量指數BMI當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

胖不胖到底誰說了算,你知道身體質量指數BMI當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MI其實最早是由19世紀的比利時人阿道夫.凱特勒(Adolphe Quetelet)所發明的;但是,當初凱特勒創造這個數值計算方式,只是為了幫助當時的法國和蘇格蘭軍隊,找出「身材平均」適合加入軍隊的人,可是和肥胖一點關係也沒有啊。

氣溫越降越低,衣服越穿越多,胃口卻越來越好,讓人每天除了想吃火鍋、燒烤,還想來點洋芋片、喝珍奶,一個冬天過去肯定又多了幾公斤,朝向肥胖邁進;不過在大啖美食的同時,你是否曾想過究竟是哪位大哥大姐,創造出「肥胖」這個想法?好像多出幾公斤,天就要塌下來了,讓大家想吃又不敢吃又偷吃的,實在是很痛苦啊。

目前普羅大眾所接受的衡量體重標準,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為主,計算方法不算太難,用自己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所得到的數字就是BMI數值,堪稱女人不能說的秘密、男人炫耀的本錢;BMI若低於18.5,屬於過瘦,18.5至24之間為健康體位,大於24就是過重,如果超過27的話,將可以再區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肥胖。

看到這邊,你是否認為,BMI這先進的區分方式是近代才有的產物呢?其實並非如此喔!由蘇上豪醫師所撰寫的《暗黑醫療史》裡面有提到,BMI其實最早是由19世紀的比利時人阿道夫.凱特勒(Adolphe Quetelet)所發明的;但是,當初凱特勒創造這個數值計算方式,只是為了幫助當時的法國和蘇格蘭軍隊,找出「身材平均」適合加入軍隊的人,可是和肥胖一點關係也沒有啊。

難道,以前的人完全不在意身材是胖是瘦、是凹還是凸嗎?任職於台北市博仁綜合醫院的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醫師在《暗黑醫療史》一書中也提出歷史學家們的研究,發現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肥胖」在人類心中是種美好的象徵。

因為在那個每天醒來就要打獵果腹的史前時代,吃了同樣分量的食物卻能夠比較「有肉」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其他人羨慕的對象,當年的女性要是有這個長肉的本能,就會被視為「多產」的象徵。

如此的思維也可以在舊石器時代的人偶雕刻上窺見一斑,最著名的莫過於自奧地利出土的「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有著圓滾滾的四肢、雄偉傲人的胸器,還有一圈肥肚,和現代對於女性的審美觀完全不一樣,因為在當時光是要吃飽都不容易了,更別說要變胖。

Venus of Willendorf. Photo Credit: Don Hitchcock CC BY-SA 3.0

Venus of Willendorf. Photo Credit: Don Hitchcock CC BY-SA 3.0

很可惜的是,這款的思維已不復再,真正翻轉「胖就是美」的關鍵時刻就在1920年代,美國大都會保險公司的副總裁都柏林(Dublin)整理理賠資料後,發現體重越重,造成的死亡率越高,算是長久以來首次提出「肥胖有害身體健康」的有力證據;直至1960年代,肥胖儼然已成為疾病的一部份,各種瘦身運動、減重課程也才逐漸受到重視。

姑且不論未來大眾審美觀將如何演變,至少現在人人都擔心肥胖找上門,無所不用其極想甩開身上多餘的脂肪;不過還是想提醒大家,試著學習愛上自己原本的模樣,要吃得健康、活得健康,千萬不要為了迎合莫名其妙的「鳥仔腳」審美觀而不吃不喝,畢竟健康才是人類最大的本錢囉。

參考資料:

本文獲網路追追追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