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問第五集》我們吃的東西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懶人包帶你看台灣食安三大漏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底該怎麼看頂新一案的判決?這判決指出了法規上的哪些問題?
12月23日(星期三)晚上9點,由台灣數位新創團隊如關鍵評論網、LIVEhouse.in、圖文不符、報導者以及設計界重量級團隊包括JL Design、IF OFFICE等共14組人馬,共同協力製作的《政問Talk To Taiwan》第5集即將上線。
►《政問》網址:http://talkto.tw/
►這次選舉開始不一樣,14家設計、新創、新媒體公司共同打造新型態政論節目
這集將邀請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從食品業者的角度,剖析台灣食安系統哪裡出了漏洞?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
頂新油品案11月27日彰化地院做出無罪判決後,引發眾怒,民眾質疑法官「恐龍」,法院指責檢方怠惰,朱立倫、蔡英文都表示支持檢方上訴,宋楚瑜則也大肆批評,連大學校長也出面抵制頂新產品入校園,許多人甚至呼籲法院採「有罪推定」,民間發起了到超市「秒買秒退」的抵制行動。
12月2日長達296頁的判決書出爐,法官認為,檢察官無法明確舉證頂新從越南進口的油脂取自病死豬,或是回收油、餿水油,且油脂透過精煉可去除重金屬,而精煉成品未含重金屬,不觸法,判決6名被告無罪。彰化地檢署檢察官大為不滿,12月10日提起上訴,指一審判決有九大失當,力爭二審撤銷原判……
漏洞一:食安法規欠缺一套對食品身分標準的定義
到底該怎麼看頂新一案的判決?這判決指出了法規上的哪些問題?
熟稔食品法規的中研院副研究員邱文聰的這篇文章〈頂新案後,台灣的食品管制該何去何從?〉,大概是目前把法規問題講得最清楚的。
邱文聰先在文章中說明食品法管制的三種目的:查禁含有毒害健康物質的食品、保障國民的衛生感知、保護消費者免於詐騙。
由這三種立法目的去看頂新的判決會發現,依據該判決,無證據證明頂新的「成品油」含有「已知」的毒害物質;也沒證據頂新確實是以「餿水油」或「回收油」為原料製造「食用油」,所以也沒違背「國民的衛生感知」。
頂新唯一有可能犯的是「攙偽假冒」,因為頂新確實用了「飼料油」精煉成為食用油,但法官認為這樣的油沒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也無罪。(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林鈺雄持不同看法,林鈺雄認為,2013年修法後的食管法,已將攙偽或假冒行為要致危害健康才有罪的法條修改,只要攙偽假冒就有罪,林鈺雄不明白法官為何把被刪除的舊法要件當成新法適用。)
邱文聰認為這是爭點所在,因為即使沒造成健康的傷害,畢竟還是「攙偽假冒」了。
這就牽涉到現行食管法規的漏洞,邱文聰認為,我國法規「欠缺一套涵蓋夠廣的食品身分標準,對特定食品應使用的原物料、成分、比例、製程等予以定義(這當然不是太陽餅中有沒有太陽的問題),以作為判斷何謂『攙偽假冒』的參考點」。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吳焜裕的說法正好呼應邱文聰的論述,吳焜裕在接受採訪時就提到,「國內食安問題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定義食品真正的『身份』」,他說:「以豬油來說,餿水油回收精煉後能不能叫『豬油』?飼料油精煉後能不能叫『豬油』?甚至我們該這麼問,真正的『豬油』到底怎麼定義?」
吳焜裕指出,國際間常用的200多種食品皆遵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頒布的定義,但台灣都沒有把這些定義納入官方標準裡。因此,這次的食用油風暴該檢討的第1個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何謂國際定義的「標準豬油」。
沒能定義出食品的身份,送檢再多也沒用,因為根本不知從何查起,吳焜裕表示:「從2014年初通過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來看,第七條就是要業者將食品相關原料送予檢驗,但沒有定義食品『身份』,如此一來,檢驗標準何在?再來第十五條中,要防止有害添加物避免造假危害人體,但是,沒有替食品『身份』下明確的定義,又怎麼知道什麼是假的呢?」
漏洞二:找出未知的風險,台灣沒「風險評估」專責單位
除了食品「定義」基本問題沒處理外,回顧過去十幾年來的食安事件,如:2004年發生戴奧辛毒牛奶、鴨蛋事件,2007年的瘦肉精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事件,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2013年的大統油事件、2014年的連鎖茶飲食安事件等等,會發現食品中參入有毒物質的情況也很嚴重。
而這是防不勝防的,因為化學品、有害物質太多了,以化學品而言,在歐盟登記的化學物質就高達1萬5千種,台灣登記使用的化學藥品有7萬種以上,可以檢驗總數只有800種,甚至有些本來就習以為常加在食物裡的物質,卻有著沒被發現的潛在危害,面對這些「未知」,必須透過「風險評估」專業處理,而台灣尚未有完善的機制可以解決。
風險評估是找出問題的工作,吳焜裕舉例,像是「毒澱粉事件」發生後,在原有的制定標準中,業者被允許用微量的順丁烯二酸,當時政府說是安全的,但是經過風險評估後,就知道順丁烯二酸並不安全,卻實會危害健康。
所以,吳焜裕認為,台灣應該設立專責的食品風險評估單位,以達到事先預防的作用,像是歐盟早在2002就成立了跨國的「歐盟食品安全局」,日本則在2003於內閣府下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美國雖然沒有成立相關組織,但是FDA歷史悠久,旗下有很多獨立運作的研究單位可以達到相對應的功能。(中國也在2003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