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致敬」很可能是他的「侵權」─想推動美學教育,就先從尊重原作的樣貌做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常常聽人羨慕國外建設漂亮、人民有品味,我們總也想跟進。這兩年我不知看到N本「法國人怎麼生活」之類的書,但其實不假外求,只要我們開始懂得尊重藝術,自然學會欣賞,也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文化的美感。
過去一週,有三件藝文訊息令人注意,第一是製播了688集的藝文頻道「藝想世界」結束了。這個製作費捉襟見肘的節目,義無反顧地製作了三年,邀遍各界藝文工作者,幾乎是台灣藝文界最清晰的群像圖、資料庫,可惜不敵媒體寒冬終究熄燈。或許記者會常常只有小貓兩三隻是條線索,但至少曾經有一群人,忠實努力地記載與推廣,讓我們發現這個小島其實有源源不絕的藝文能量,相較薄弱的美學教育,堪稱奇蹟。
其二是台北市今年跨年活動,古典樂表演的指揮費被議員質疑太貴,臨時由國際指揮家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改成青年指揮吳曜宇「無酬演出」,僅25個準備日,算是「給他一個舞台」,也「省下一筆」。
第三是青峰發文請私拍表演的歌迷們不要來看演唱會,突然間大家才注意到看表演有規矩。當然也有一些聲音說他們為了多賣DVD才禁止,這個我們後話討論。
每當看到藝文新聞,好像總圍繞著一樣的問題,容我從其他新聞談起。
薄弱的智慧財意識
還記得黃色小鴨來展時,作者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反應過周邊太多盜版吧?還有前一兩年,麥當勞廣告爆出抄襲,採用和原作一樣的構圖,自行拍攝重製。原作者還在FB上嘲諷「台灣麥當勞不喜歡我的模特兒」。這兩件事都關於版權。後來麥當勞由公關發稿表示,創意是取自圖庫網站(Getty Images),在活動頁上加註了來源網站以示授權,並稱RF授權可隨意應用,事情也就不了了之,當時輿論似乎也接受這種說法。
很多圖像授權網站會要求上傳者提供部分免費使用授權作為曝光交換,這個免費授權通常僅限於「非營利使用」,比如教育、研究。既然有非營利免費,當然也有營利收費使用,這是商業用圖多半採用的模式。麥當勞所稱的RF授權,在Getty Images裡的定義是首次付費後,之後無限次數使用無須額外付費的買斷式契約(其他還有單次使用單次付費、限制較複雜的RM型契約)。
但即使是收費授權,通常也會附加一些條件,以保持創作的完整性,作為對原作的尊重。最簡單的條件是不可任意裁剪、切割或去背合成(邊緣裁切可以,主題物不可裁到),這都侵犯到原始的智慧財和作品完整,除非有額外在授權契約中與作者約定特殊使用,否則通常是遵循這個原則。
有些人認為麥當勞用的是「我授權你點子,讓你重製」的授權。重製若未經約定,通常屬於嚴重侵權行為(即使有付費),這種事不可能不用跟原作者談就經由第三方(網站)授權,平台也無權如此決定智慧財,尤其是這種僅扮演居中牽線角色、頂多抽成商業授權費的網站。原作者既然不知道台灣麥當勞會重製他的圖,可懷疑購買時並沒有經過原作協定這一關,或許是麥當勞將RF的應用範圍過大解釋了。總之,不論真相是否如此(畢竟我們無從確認合約),用圖無視必須標註copyright一事,且重製、盜版在國內屢見不鮮,顯示國人對智慧財的認識確實太少。
其他像盜版玩具不取締、小孩竟能拿著飲料進入達文西畫展、審文化預算的議員不認識鍾肇政,還問為什麼不辦吳伯雄獎⋯⋯等。地方文化局的免費表演活動,也常見表演開始後還一再放觀眾入場的場控,或小孩完全坐不住、在位子上下攀爬打擾別人,爸媽還不以為忤的狀況,觀賞規定時常淪為虛設。
之前流行的「一句話惹惱設計師」,還有常見設計師/工程師在會議上面對無理要求,把作品一改再改,改到四不像的諷刺影片所要說的,就跟我們為何總是會出仿畫的彩繪村、政府活動用盜版公仔、模仿大師的公共建築、設計費永遠都嫌太貴,以及前述的各種舉例一樣──對盜版異常寬容,反而啃食了原創的價值,難以嚴肅地看待它。我們不僅缺乏「如何欣賞美」的教育,也缺乏尊重的態度。而尊重卻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美育從重視作品的樣貌開始
對表演者來說,每一場表演就是演出者跟觀眾的「一期一會」,表演不僅限於舞台演出,也包含觀眾的表現,這一整個場域就是「作品」。一首曲目即使演奏過一萬遍,那一萬遍的觀眾不同、時間不同、場地不同,對表演者就是「不同的作品」。所以每一次表演,都是僅有的一次;每一位觀眾,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你說,能不能在下面拍照、說話、嬉鬧呢?
換個立場來舉例,如果今天有人要上台報告,努力準備了好久,希望同學聽完都有豐富收穫,上台後底下卻沒人在聽,還有同學把投影幕拍一拍回去傳給蹺課的人。即便你準備得再好,還會覺得這是一次「成功」的發表嗎?又何嘗不會覺得沮喪?國內多半對此寬容,但國外演出者難保不會就此離場,因為對他而言,這已經是個失敗的作品。
藝術家以作品與世界對話,不論音樂也好、圖像、藝術、理論、文章,甚至無形的思考亦然。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美學是看懂一幅畢卡索、聽懂一首柴可夫斯基,但是忘了在那之前的先備條件是「尊重」,尊重創意應然存在的方式,不擅加更動、不獨斷標價、不用自己的主觀左右它、維護它的獨一無二、重視原作的表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去做剽竊或隨意更動的事。
第二個培養美學觀念的條件是「專注」,心無旁騖、不帶批評地接觸。「美」這種東西很微妙,當你專注於它時,它才會回應你,突然間你「看不懂」的,會在專注中浮現出一些感覺來。那些感覺就是你和這個作品之間,僅屬於你的共鳴,也是這個作品在你面前展現的藝術價值。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