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窮學生也買得起!」《科學月刊》創辦人、科普先驅林孝信去世

「讓窮學生也買得起!」《科學月刊》創辦人、科普先驅林孝信去世
Photo Credit: 公視新聞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孝信是台灣科學教育的基石,他相信藉著知識傳播能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創辦人林孝信,昨(20日)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林孝信不但對台灣的科學教育貢獻卓越,1970年代也曾參與保釣運動,並熱心投入台灣的社區大學、通識教育與公共衛生等領域。

中央社報導,林孝信的弟弟林聖芬表示,哥哥念書時,正巧遇到華人科學家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吹起物理風潮,當時大學第一志願不像現在是醫學系,而是物理系,林孝信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後就考上台灣大學物理系。

林孝信在台大就學期間,有感於台灣的中學生科學觀念落後,與同學創辦物理系刊物,更於1965年與新生報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創刊號寫著「部分的中學生不瞭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林孝信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研究所,花了許多時間一一聯絡有意參與台灣科普教育的留學生,他的執著感動許多人,總算在1970年與海外學生共同成立《科學月刊》,更決心用低價讓「窮學生也買得起」,創下台灣科普教育典範。

不過,釣魚台事件發生後,林孝信大部分心力投入保釣運動,再連結起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出版《芝加哥釣魚台快訊》,遭台灣政府列黑名單,失去國籍與學籍,更被迫放棄美國博士候選資格。在不能返台的日子裡,林孝信仍致力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並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

自由報導,科學月刊後來由其他人接手,而解嚴後終於能返台的林孝信認為台灣教育仍有進步空間,先在台灣各地推動社區大學,也將國外通識教育帶進台灣教育界,亦曾與妻子陳美霞創辦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推動公衛發展。但林孝信因未取得博士學位無法擔任專任教授,在各大學兼任講師,近年獲世新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聯合報導,林孝信曾在訪談中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他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風傳媒報導,2012年林孝信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很多公共議題和科學有關,但百姓不知誰對誰錯,耗費太多力氣在爭議,這就是我們為何要建立科學社群,對公共議題提出科學知識和意見。」林孝信也強調:「這路是永遠走不完,我還有多目標沒做。」言語間流露出對於科學教育的堅持與熱忱。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表示,林孝信具備「唐吉軻德」不怕失敗的精神,即使資源不多,仍堅持到底;李家維說,《科學月刊》不只是許多學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也鼓舞了許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台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日前獲知林孝信病危,曾寄信給林妻轉達:「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並在回憶中搜尋:「我記得他在大三物理系時,剃個光頭在宿舍打坐的樣子。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

蘋果報導,而林孝信的「保釣老戰友」、台灣海洋大學退休教授陳讚煌則寫了一首詩,概括「老林」的一生:

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
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
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
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

親友表示,林孝信今年初獲知罹患肝癌,開刀治療後竟因掛心學校又返校上課。十月初他的病情惡化,十二月初入院、狀況急轉直下,昨日上午在妻子、大女兒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壽七十一歲。

【新聞稿】支援台灣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的啟蒙者-林孝信先生仙逝消息發布《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主要領導人、社區大學以及人文通識教育關鍵推手林孝信先生於2015年12月 20 日 11時12分,逝世於台南成大醫院…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貼上了 2015年12月19日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