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頁小書銷量將超越霍金科普著作 讓你一日學懂現代物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時光流逝只是幻覺,「現時和往時,也許同現在來時,而來時亦存在往時」,詩人沉思一生的時間觀,和現代物理殊途同歸。T. S. 艾略特擔心,「如果時間永恒地同現,時間就不能回贖」。(編按: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Are both perhaps present in time future/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If all time is eternally present/All time is unredeemable. T.S. Elliot, Quartets)幸好凡人的意識有局限,被隨機產生的熱力流向蒙蔽,活在時間長河的當下,不會被困在無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物理世界。
如果你發現,探討這個科學哲學問題的暢銷小書只有78頁,慢讀也不用三數小時,能想像每天一書的吳局長一生累積了多少智慧?
嚴格來說,被英國媒體形容為cult書的《Seven Brief Lessons of Physics》是嚴肅的物理入門教材。為免倒胃口,不得不告訴你,意大利原文版在祖家比《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更受歡迎,全球銷量將逾霍金的科普著作,但它注定不會陪伴《時間簡史》在書架上封塵。
聽到文化人笑說不懂科學,甚至引如為榮,和聽到科學人自誇不讀詩一樣,同樣令人沮喪。—Carlo Rovelli
現代物理是科學的基礎,人類探索大自然的前線,本應最引人入勝。可是,經歷了百多年的突飛猛進,科學已令大部分人卻步,誰有興趣讀物理?在意大利,上流社會熟讀拉丁經典,卻以不諳科學為榮。也許出身精英古典教育系統的前線學者Carlo Rovelli能說服他們,現代物理不但正在擴闊人類直觀想像的局限,並循著不斷累積的線索建構了一個與自然現實最吻合的宇宙模型,而且是文藝復興的理想中,和人文藝術互相吸引的親密伴侶。
可是,怎教人不懷疑,一本詩集厚度的小書如何讓讀者一覽物理世界的全貌,遑論展現它的美貌?
物理的美妙,全在於藴藏一切的簡約。在這個永遠在建設中的人類共業,科學家不斷將自然現象化約為最基礎的成份和定律,重現人所能理解並能應用於科技的物理世界。前年在歐州實驗室找到上帝粒子之後,粒子物理已完成「標準模型」,只需要數十個顆基本粒子,就能透過量子力學描述宇宙一切物質的組成和運動。
它們不斷地在振盪和浮動中穿越存在的限界,在空無一物的空間出現,然後像字母一般,組成無窮盡的字句,勾勒出宇宙歷史的一切,由無垠太空中的銀河星體、地球上的山巒草木、到派對裡的笑靨如花和夜空上的星光點點。
在詩人Simon Carnell和學者Erica Segre的譯筆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由Rovelli娓娓道來,比神話故事更引人入勝。本來,探索求真和想像創作兩個源遠流長的人類活動早已分道揚鑣,但兩者一直相輔相成。古代神話孕育了科學,讓現代人重寫創世故事。Rovelli指出,不可思議的現代物理世界,容易令科學探索和幻想杜撰混淆,就是普及文化對科學感到神秘莫測及難於置信的主要原因。
Rovelli以文科同學為假想讀者,希望透過普及寫作,擔當科學和人文之間的橋梁。誠如愛因斯坦所言,「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釋,你未完全明白」,物理概念不須要以術語和方程式來叙述。"The Seven Brief Lessons of Physics" 決心將現代物理徹底地翻譯成文學語言,甚至捨易取難,不以註解和參考來減輕詮譯的難度。吳局長,這本78頁小書讓你也能一日學識現代物理。
不過,明知「一條方程式減少一半銷量」,Rovelli卻不能不列出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教授坦言,要明白它的深刻意義,也許需要沿著前人的足跡一步一步地攀上頂峰,但作為觀眾,欣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莫扎特的安魂曲、荷馬的史詩、莎士比亞的悲劇一樣,「只需要付出少許努力,卻不比欣賞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孤高之美所需更多。你將會同樣地收到絕美的回報,及洞明世界的新視野」。
年青時投身激進學生運動的Rovelli在科學領域勇於走自已的路。這位「有學問的叛徒」,來到空前成功但互不兼容的量子和相對論的交义點,探求最終極的時空真相。他和Lee Smolin等人在1988年提出的Loop Quantum Gravity理論,是弦理論之外另一個達成終極「萬有理論」的希望。貫穿全書的「時光流逝只是熱力流向所致的意識幻象」、「空間由量子元素組成」、「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交往的關係」的觀念,都是源自Rovelli的前衛物理學說。
宗教真理不容挑戰,科學卻只能肯定大自然充滿神秘,所以科學家「充滿疑慮,終生渴望挑戰自已,以求明白更多,帶著疑問,直至最後。」時間是甚麼?科學家仍沒有答案。自愛因斯坦以降,主流物理學家認為時間是虛幻,但Lee Smolin等人仍在努力讓時間「重生」。Rovelli從霍金的熱黑洞假說看到一線曙光,相信在量子、重力和熱學力之間的神秘三角當中,隱藏著線索,猶如Rosetta Stone上面刻著的三種古語,將會成為解密的鎖匙。
不要忘記,如果大自然由時空和基本粒子組成,人類亦然,並置身其中。「我們首先是觀察世界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是網絡中的節點,是我們感知的世界的一部分」。Rovelli對「勇武無神論者」的全知態度不以為然,認為「世界不一定是Dawkins想像的那樣」。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