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現實叫人如此沮喪,電影《真相急先鋒》也無令人振奮之處

現實叫人如此沮喪,電影《真相急先鋒》也無令人振奮之處
Photo Credit: ifilm傳影互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真相急先鋒》最大的意圖是譜寫一首過往「硬派」新聞中,將自己生涯作為代價付出的光榮傳統的安魂曲,即使當時劇中人物當時還未知他們正是這首安魂曲下的幽亡魂魄。

現實世界有時候比起故事更精彩,但改編成電影能不能保有真實事件的緊張、刺激、感動,就得靠拍攝團隊的發揮。改編劇本的困難之處,有時候正是因為現實故事設下的限制,你可能得刪去幾個不大重要的人物、或是跳過現實中慢長的等待;有時候你能把長達一年的故事縮成在幾個月內完結。這些都不重要,觀眾想要的就是一個好故事、節奏明快、或緊張、或感人、或親痛仇快的故事。

《真相急先鋒》的故事講述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前,CBS電視台調查並報導的關於當時尋求連任的總統小布希服役時的醜聞,當時由新聞製作人Mary Mapes(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演)組成的調查團隊,疑似使用偽造的證據指稱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國民警衛隊服役時期的特權和曠職。

這則新聞由著名的主播Dan Rather口中說出,這則醜聞報導最終成為CBS和兩位主要角色的纏身醜聞。電影的故事根據新聞製作人Mary Mapes的書籍《Truth and Duty: The Press, the President, and the Privilege of Power》改編而成,當時被稱作「RatherGate」的爭議,最終讓兩人都賠上了新聞生涯。

在真實故事的框架之下,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琪和影帝勞勃•瑞福精湛地詮釋了現實存在的新聞製作人Mary Mapes和老牌主播Dan Rather,前者飾演的角色主挑故事大樑,一路從野心勃勃到猶疑、奮戰和失落,精準地拿捏新聞製作人在故事中從勝至負的情緒轉折;勞勃•瑞福則紮實地演繹Dan Rather本人的播報風格和口吻。這或許是《真相急先鋒》最大也是唯一的可看之處。

Photo Credit : 傳影互動

Photo Credit : 傳影互動

在電影中平淡的節奏掌握之下,除了兩位主角之外,其他的角色如號稱身懷異稟卻懷才不遇的調查記者Mike Smith(Topher Grace飾演)、退役軍人的Roger Charles(Dennis Quaid飾演)與女記者Lucy Scott(Elisabeth Moss飾演)在劇情中淪為龍套角色,在兩個小時的劇情中,沒有太過亮眼的戲份,在劇情走向尾聲形同隱身,僅成為烘托劇情氣氛的功能性角色。

新聞編輯室裡頭的故事並不少見,2013年由HBO出品的影集《新聞編輯室》第二季中,同樣根據1998年的假新聞醜聞改編的沙林毒氣事件,在編劇Aaron Sorkin睿智、幽默的巧筆之下,即便兩者在劇情結構相似之下,《新聞編輯室》卻能有效地建立起明快、緊湊並懸疑四伏的故事線,《真相急先鋒》卻一路平穩告終、難見起伏。

現實世界如此讓人沮喪,這或許是電影與影集最大的不同,在電影中調查團隊一行人最終都為醜聞付出代價(新聞生涯),而影集裡卻有著令人振奮的電視台高層,願意力挺團隊尋求東山再起。影集有充裕的時間,靠著一則一則的故事,建立主角和配角們的背景、個性;電影則在現實故事的框架底下,不得不捨棄這方面的著力點。

同樣的,影集的喜劇風格,讓編劇能在台詞上添入精巧的笑料和梗概;電影則從開場起,就注定了悲劇的氛圍。在時間限制底下,電影中加入女主角的父女創傷、家庭壓力,以及男主角建立起的新聞節目品牌,都只能點到為止,遑論次要角色的背景故事和心理描繪。

Photo Credit : 傳影互動

Photo Credit : 傳影互動

《真相急先鋒》最讓人失望的是它沒能在有效地處理新聞「證據」合法、合理性問題,被稱作「Rathergate」的爭議,環繞在主要證據的準確度和真實性上。電影如實呈現了新聞台從反擊到認錯的過程,Mary Mapes在電影中將「詢問」一個好的問題,放在「求證」之前;卻如劇中角色疏忽百出一樣,忘記了原本反思「硬派新聞」不再的時代潮流,最終故事落得像是個二流的偵探電影,一個明顯不過的謎團,和太簡單易懂的探索過程。

電影中,在一場酒吧裡的慶功戲中,Dennis Quaid和眾人一同看著其他電視台報導著自己完成的報導,他笑著說:「真正的調查新聞沒人要做了,以後只會看到報導著他人報導成為電視螢幕上的新聞」。《真相急先鋒》最大的意圖是譜寫一首過往「硬派」新聞中,將自己生涯作為代價付出的光榮傳統的安魂曲,即使當時劇中人物當時還未知他們正是這首安魂曲下的幽亡魂魄。

電影尾聲的高潮,凱特・布蘭琪對著調查委員們堅毅地反擊,聲稱這則報導的重點並不是這份證據是否為真,而是這個故事本身是否真實。在媒體爆炸、網路資訊取代紙本、電視的時代,除非我們追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否則看著美國電影追憶美國新聞產業的光輝時,總會困惑,我們是否也有硬派精神可以回首省思。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