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總統候選人的建言:醫療問題不只是醫療,而是人民苦難的最後一道防線

給總統候選人的建言:醫療問題不只是醫療,而是人民苦難的最後一道防線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國家領導人不能從宏觀的角度明白這個格局,放任醫療繼續成為疾病治療供需下的服務業,或是健保財務計算下可被量化一個數字,那麼,這個社會終究會得到這樣的因果下所應得的醫療人員。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會頒給Prof. Angus Deaton的原因。Angus Deaton認為,社會的醫療問題,來自於經濟體系階級的流動停滯。在一個無法藉著社會安全與福利政策保障國民基本健康與基礎生活的經濟體系當中,當人民的工作努力無法有效換得在經濟階層中的垂直流動時,健康醫療的社會成本就會成為這個國家越來越沈重的負擔。甚至更嚴肅的說,當國家不能藉著產業結構調整與財稅政策,讓人民未能享有不工作還可以得到國家基本的生活保障時,健康醫療體系的產出,就成為了資本家掠奪的社會剩餘之一,是剝削了以國家力量維持的國民健康,轉而成為資本家的個人財富累積。

明白了這些,我們才來談醫療。

醫療,是需要花錢的。整個醫療制度的設計,也正是圍繞著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花誰的錢還有花多少錢上。這些花費,不只是現行醫療界所要求的,對於健保體系與稅制結構的再檢討,也不是現在的政府所吹噓的,對健康促進所做的種種膚淺政績指標,而是整個國家對於健康促進與醫療資源該如何分配的根本整體討論。

比方說,現有的健保資料庫告訴我們,大部分的健保支出都在於老年人口,但是在相對應人口老化的縣市,得到的健康促進資源卻是稀缺的。

我們在都會區蓋了一個又一個的運動中心,在每一天的下班後維繫著社會優勢人口的健康,好讓這些人明天更健康的工作。可是在老年人口居多的縣市鄉鎮,老人家可能連想出門散步,都沒有一條平整明亮安全無障礙的人行道。這些經費,不會被劃分在健保醫療支出,不會被劃分在社福預算,但卻決定了國家健保費用的支出,與醫療資源耗用的最終模式。

再比方說,目前不管是醫病各方,對現有的醫療制度都諸多抱怨。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要達到一個符合各方滿意的醫療體系,究竟需要多少花費。如果一個醫療體系既要滿足醫療人員合理的勞動條件,又要滿足領先國際的醫療品質,還要滿足民眾的醫療服務需求,更要滿足政府施政的政策規劃,在這樣的條件下回推的醫療成本與相對應的健保費率,是不是這個國家現有的經濟實力,產業結構,與稅賦制度可以負擔,再來理性討論這當中的取捨。這個實際的帳理不清,後面就沒有理性討論的可能。

所以,醫療體系存在的終極意義,不只是單純的社會保險或社會福利,更不只是生物科技醫療產業的基礎,而是當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政策與產業結構,沒有辦法讓人民可以用合理的工時,充裕的休閒來維持大部分家庭的基本收入,並且主動積極的維持人民的自我健康時所被動存在的最後防線。

但在台灣,對醫療體系日益增加的諸多需求與苛責,卻讓醫療體系真正的社會價值,淹沒在對醫療服務改善與醫療技術追求的價值觀之下。

最後,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必須要考量的,是什麼時候該做出下令犧牲的決定。

SARS之後,一波又一波的新興疫情,還有面對氣候變遷所伴隨的重大天災,以及包括恐怖攻擊威脅下的各種人為災難,都是必須仰賴醫療體系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防線。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麼在規劃國家整體醫療政策的同時,就更不能單純以健保的收支與醫療健康的需求均衡作為目標,而必須加上社會安全救災體系所需要的緊急應變備轉容量。

復興空難與八仙塵爆,已經是上天給台灣醫療體系的兩個警訊。儘管這兩個事件都以還算圓滿的結局收場,但這絕對是僥倖,而非必然。如果八仙塵爆發生在桃竹苗雲嘉南,復興空難掉在蘭陽溪而不是基隆河,結局都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雖然大多數的醫療人員,在重大疫情或緊急災變時都有犧牲奉獻的勇氣,但作為一個非公醫制度的國家,不享有任何公務人員福利的民間醫療人員願意這樣的犧牲,絕不能被國家社會視為理所當然。如果政府需要將民營醫療體系納為社會安全的後盾,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接受命令犧牲,那麼在平時對整個醫療體系的善待,就是在為這個社會累積災難應變的基礎。

今天,從跳脫醫療制度的觀點來看醫療體系,就會發現醫療體系的許多問題,只是這個社會的冰山一角。深埋在這座冰山底處的,是這個社會潛藏的苦難,怨恨,甚至衝突。而這個醫療體系的社會角色,是在於疏導,化解,甚至防堵這些苦難與不滿。當醫療體系開始崩毀,絕不只是醫療問題而已,而是這些蓄積的社會問題,已經超出了整個醫療體系可以承擔的負載量。

每一位還願意留在醫療體系當中的專業人員,其實都是支撐著這個國家社會的一份力量。如果國家領導人不能從宏觀的角度明白這個格局,放任醫療繼續成為疾病治療供需下的服務業,或是健保財務計算下可被量化一個數字,那麼,這個社會終究會得到這樣的因果下所應得的醫療人員。

我們不希望台灣百年累積的醫療資源與優勢毀於一旦,更不希望台灣醫療人員曾經創下的醫療成就在未來成為傳說。那麼,在這艘船緩慢的下沉之際,在不可逆的臨界點還沒有真正到來之前,請身為一位總統候選人的您,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而且不論當選與否,都在未來對這個問題,與我們一起攜手改變。

全文獲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作者臉書。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