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300餘間美髮店取而代之,當年看片配滷味、楊桃冰,現只留在老影迷心中的老西門電影街

300餘間美髮店取而代之,當年看片配滷味、楊桃冰,現只留在老影迷心中的老西門電影街
Photo Credit: 古 天熱@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圖/謝宇婷

老一輩的台北人都知道,看電影一定要來西門町:最新的電影都是西門町先播過,才在全省上映。西門町的電影業曾經獨領全台風騷,如今光環褪色,老戲院的絕代風華逐漸隱沒在巷弄中,於是跟著高傳棋老師的腳步,我們對照著地圖,試圖拼湊出老西門町的身影。

西門町的電影街從日治到戰後初期的成都路,大世界戲院、中國戲院跟新生戲院等傲視商圈,後來遷移到武昌街。最繁華的七十年代聚集了37家電影院,如今只餘11間,取代電影產業的是三百多間美容美髮店,跟每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旅社。西門町依舊是引領年輕人潮流的商圈,提供各式各樣的消費跟娛樂,但是過去的電影文化已慢慢走入歷史。

曾經,看電影是件奢侈的享受。而且不只平民百姓愛看,貴為總統的蔣介石夫婦也樂此不疲。為了讓老蔣舒適的看場電影,連街都封了。熱門電影如「梁山泊與祝英台」一播就是二十幾輪,長達兩年多,這樣的盛事後來只有連播四個月的「鐵達尼號」可以稍微比美。

繽紛奪目的廣告看板,是西門町的一大特色。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繽紛奪目的廣告看板,是西門町的一大特色。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老戲院的前世今生:新生大戲院、西門紅樓、國光戲院、新光影城

踏進老戲院的回憶隧道,第一站就是新生大戲院,今日錢櫃所在的位置。樓高五層的戲院,是民國四十四年到民國五十五年的重要地標,但民國五十五年一月十九號,過年前夕發生大火,慘死28人。當時消防救災技術不夠先進,街上群聚了兩萬人眼睜睜的看著火燒屋,消防員卻束手無策,消防局長因此下台,市政府也開始檢討消防救災的應變措施。

火災過後,業者捲土重來,改名為新聲戲院,沒想到又發生火災。密閉擁擠的電影院一旦發生意外,死傷慘重,所以後來西門町的鬧鬼傳聞甚囂塵上。夜唱KTV時,上廁所照鏡子,你看到的可能不是自己呢!

第二站是造型特殊的西門紅樓,從日治時期的市場、戰後上海戲班跟相聲的劇場,六十年代開始放映「江山美人」等電影,到衰微的七十年代以播映三級片為主,曾是許多血氣方剛的高中男孩群聚地,也醞釀出同志文化。以「小熊村」為首的酒吧林立,是當時同志活動的大本營。後來曾交由紙風車劇團經營,現成為推廣文創商品的空間,亦舉辦許多露天市集。

而現在的國軍英雄館,是過去的國光戲院,除了放映電影也上演京劇,李國修、李立群都常去,對京劇一輩子的執著,就是在這裡札的根。除此之外,至今仍屹立的國賓戲院,也有個著名的常客,綜藝名人王偉忠。出生眷村的他,重考上文化大學後,只掛著爸媽的結婚戒指上台北,即使窮也捨不得典當最珍貴的紀念物。大學時候的他,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到西門町看電影。至今他仍會帶著全家去國賓看電影,看完之後去吃麵。老婆小孩點的是牛肉麵,他卻點了牛肉湯麵,撒上滿滿的酸菜,緬懷過去窮苦卻青春的歲月。

從廣告大小跟位置就可以知道下一期的強檔電影是哪部。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從廣告大小跟位置就可以知道下一期的強檔電影是哪部。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隱身在獅子林商業大樓裡的新光影城,是高老師戲稱為「一人包場」看電影的好去處,因為上門的人少之又少。過去是西門町最熱鬧新穎的商業大樓之一,還形成了情侶聚集的約會街,現在的獅子林大樓如飽經風霜的老婦,除了舉辦女性影展、同志影展跟台北電影節等活動時有較多人潮,大部分時候都無人聞問。1968年,吳火獅買下這間大樓,作為新光集團在台北的發展基地,但近幾年,埋沒在樹叢中的大石獅不再張牙舞爪,被遺忘的起家厝默默等待後人的歸來。高老師透露之後這裡可能會重新打造,作為企業發表產品的會場等,也許幾年寒暑後,大石獅又能抬頭挺胸了。

這手扶梯可是數十寒暑的歷史,搭起來嘎吱作響,那是歲月的聲響。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這手扶梯可是數十寒暑的歷史,搭起來嘎吱作響,那是歲月的聲響。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看電影吃什麼?

你以為看電影除了可樂、爆米花別無他選嗎?老一輩的人看電影可是好食零嘴如瓜子、醃漬果乾等,吃得滿嘴色素,或是到西瓜大王買片西瓜消暑、喝杯成都楊桃冰降火。後來開始流行滷味、生力麵等,看電影前在泡沫紅茶店相約,看完電影續攤討論,也是消磨時光的方式。如今,西瓜大王早已因為負責人積欠賭債而關門大吉,成都楊桃冰仍在,其餘老天祿、美觀園等老店也因為後代子孫鬩牆,出現名字相似的姊妹店。

電影街的後巷還藏著「川菜一條街」,是當時戲院老闆談片約時招待客戶的地方。不過川菜老闆除了賺大老闆的錢,對窮苦的年輕人也來者不拒。高老師說起正在發育的小夥子,看準白飯不用錢,可以連吃四晚,把一道菜的湯汁都吃得乾乾淨淨,連辣椒醬都可以拿來拌飯。

人潮帶來錢潮,電影周邊的大小產業

看電影不只是看電影,隨著看電影成為一種休閒娛樂,戲院旁出現大大小小的商場、路邊攤,將絡繹不絕的人潮轉化為錢潮。電影街的繁榮,也創造了不少產業:早期沒有大型海報印刷,只有人工繪製的電影畫報、廣告公司也聚集此地,為電影宣傳、行銷。當時戲院放映的膠捲是共用的,A電影院播完後要趕著播B電影院,而有專門的跑片小弟於戲院間穿梭,飛快地把膠捲完好無傷的交付給戲院。也因為電影票的一票難求造就了黃牛票的興盛,有人甚至靠賣黃牛票發財買了一間房子。如今這些產業都隨著電影業的變遷而消逝了,最持久不墜的,大概就是散落在徒步區的路邊攤。高老師戲稱,從路邊攤清晨幾點卡位就知道這檔電影紅不紅,商人的敏銳觀察無人能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