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問題可能是出在粗暴對待千里馬的人

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問題可能是出在粗暴對待千里馬的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期待「伯樂」的出現,來自傳統的「人治」思維。古時文人得不到上位者的賞識,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

最近開始挑些短篇的唐宋散文跟學生聊。

說起唐宋文,免不了又回頭談韓愈,前幾天就給學生講了幾篇。

其中有篇《雜說四》,很短,但內容很有名,可能許多人都有讀過。

《雜說四》表面上談千里馬跟伯樂,實際上影射了社會上許多人才沒有得到應有對待的情形。

文章開頭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問學生,「伯樂」和「千里馬」,理論上應該可以同時存在這個世界上,那為什麼韓愈卻說先有伯樂,才有千里馬呢?

學生很快就告訴我,如果沒有伯樂,那千里馬也就不會被發現了。

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但這個次序背後的脈絡卻很值得討論。

我進一步向學生解釋,文中所提到的「千里馬」,其實並非一個物種,而是一個人為的概念。若沒有了人們加諸其上的價值判斷,也就不會有所謂良馬劣馬。

韓愈後面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的正是社會上普遍的現象。能日行千里的馬雖然珍貴,但如果沒有遇到能識馬的伯樂,那終究會白白浪費了才華。同樣的,人才若沒有被發掘出來,放在適合的位置,表現起來也與常人無異。

不只如此,這些千里馬還需要優於常馬的餵養,才能盡情發揮牠們的價值。如果只能提供一般的條件,這些千里馬則會表現得比一般的庸馬還不如。人才若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意志消沉,表現起來也可能連常人都比不過。

韓愈的這篇文章和當時的社會有著密切關係。千里馬用以比喻社會上的人才極為貼切,學生跟我說,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韓愈對於現實多少有些埋怨。

文章的末段韓愈感嘆道:「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直接將人才被埋沒的情形,歸咎於這些「不知馬」的人。整篇文章看下來,問題不僅只於人們拙於發現千里馬,更大的問題是多數養馬人對待千里馬的方式往往十分粗暴。

這裡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順著文章的脈絡來看,我們似乎必須要合理的去接受「千里馬理應受到更良好的待遇」這件事。

我告訴學生,若只就字面的意思去推論,進而認為韓愈此處是希望「人才」能夠得到相對多的資源分配,那可能會形成一種菁英思維,產生更多問題。

然馬與人之情形畢竟不同。馬在此文中的價值單以「速度」為標準。然而人的價值卻十分複雜,並不能以某種單一標準來判分高下。

再者,馬的飼料關係到馬的生理機能能否正常運作,千里馬的食量大,吃不飽,當然就跑不動。

若是單純以數量來比較,將千里馬所需要的食量,直接等同於一種優於一般人的資源分配,那就是忽略了人與馬之間的差異。

我告訴學生,要直接把這篇文章對應到當代社會很容易,人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每個時代都可能發生。

期待「伯樂」的出現,來自傳統的「人治」思維。古時文人得不到上位者的賞識,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韓愈要抱怨這件事,也必須透過「千里馬」委婉地來說,不能直接指責當權者。

這個問題難解的地方在於,所謂「人才」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沒有辦法依靠量化的數據來說明一個人是否能得到適當的待遇。

然而,今天社會制度改變了,提倡多元價值,社會上也多了許多可以證明自己價值的管道。但問題難道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沒有伯樂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真正必須被檢討的,是那些粗暴對待千里馬的庸人。

這些人不只無法提供良好的待遇,還會反過來怪罪人才要求過多,當這樣的模式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習慣,人才最後可能連稍微「合理」的待遇都得不到,這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無疑是個巨大的傷害。

這世上本來就並非每個人都慧眼獨具,「伯樂不常有」,是一個早該被接受事實。

我們並沒有辦法透過一個直接的方式,增加伯樂的數量來解決問題。真正該被討論的,是擁有資源的一方,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在人群中可能真有許多未被發掘的千里馬,意識到自己可能正在用粗暴的方式對待未被發掘的人才。

除此之外,在複雜的人類社會中,我們也不能僅用單一價值來評價一個人的優劣。固然,我們不能期待所有人都能被放進一個足以被肯認為千里馬的價值體系中,這個社會想像可能太過夢幻而不切實際。

但至少我們不能只單方面要求人才的表現,卻不去思考我們是否提供了合理的待遇、資源以及舞台,讓這些人才能夠真正發揮他的實力。

這些對學生來說可能太過遙遠,但我確實希望我也能盡可能去替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然而,這個社會所提供的環境,真的可以讓我放心去鼓勵學生勇於實踐這些嗎?每次想起這些,我都有些忐忑。

相關評論:為什麼國文老師每年前兩堂課要教「白目」的韓愈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