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們都想知道真相,卻又怕「信仰」受動搖,成為一個《真相急先鋒》就注定要孤獨嗎?

我們都想知道真相,卻又怕「信仰」受動搖,成為一個《真相急先鋒》就注定要孤獨嗎?
Photo Credit: ifilm傳影互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對於新聞的期許,是揭露真實,還是呈獻我們想相信的世界呢?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前者,但真正有勇氣面對「可能被現實擊敗」壓力的人,或許不是那麼多。畢竟人們總是害怕關於生存的「信仰」被挑戰...

倔強的瑪莉小時候不願意求饒,卻仍在這次事件中被擊倒在地。當她終於向父親(背後也指涉整體國族意識)說出「拜託你,住手」的時候,悔恨的淚水不僅代表自己對父親長年抵抗的委屈,也代表她對公理正義最後防線(新聞)的失望,還有對抗國家機器及父權框架的困難。

這不免讓人疑問:如果今天國家對你不好,你除了聽話、犧牲,還有沒有別的選擇?在自己意識到損失或實際迫害之前,我們有沒有確保反抗的權利?這也和個人日常是否支持社會變革有關。保守主義者,通常也會是無力面對權力之人,因為他們在還可能質疑的時候,就先繳械了。

瑪莉和丹‧拉瑟(Dan Rather)離開新聞圈一事,象徵新聞公正時代的落幕,也提醒我們作為輿論的一份子,必須認知到自己同時負有「包容質疑」的義務,我們才能在勇者前仆後繼的提問中獲益。想想公司開會裡意見較多的同事,我們多數時候是覺得他麻煩,還是認真思考他的問題呢?如果我們更願意面對麻煩的事情、相左的意見,也許很多愚蠢的決策、可預見的失敗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生?

Photo Credit:ifilm傳影互動

Photo Credit: ifilm傳影互動

15+輔導級可能告訴我們的事

伴隨這部電影上映的話題新聞是,文化部以「扭曲事實」為由,將電影列入15+輔導級。看完以後,我很疑惑電影扭曲了什麼事實?我想跟我一樣疑惑的人應該不在少數。雖然文化部說分級會參考國外標準,本片在國外亦有級別,電影的受眾也顯然是針對成人,所以輔導級不是問題,但列入輔導級的理由卻難免教人質疑。

自古以來,鞏固政權總需要一些觀點,這些觀點不盡然是謊言,可確實需要篩選,包括領導者睿智、決策團體優秀、工商組織(生活條件)健全、人民照護完善還有家國意識(將國家與家庭、個人存在強力連結),以確保國人向心力還有為國奉獻的決心。現代既鼓吹自由,同時也一定程度地害怕過於自由所可能造成的族群崩解。不論哪一國,只要威脅到以上國家神話的力量,總會受到壓抑,只要我們看看共產國家對言論的控制便明顯可知;但民主國家其實也是,只是相對寬鬆許多。

Photo Credit: Corbis/ 達志影像

麥卡錫(Joseph McCarthy),1947至1957年間任美國參議員,曾在50年代美蘇對峙背景下,提出可任意對美國國民進行忠誠及安全審查。代稱此類主張的「麥卡錫主義」便是以他為名。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真相急先鋒》裡挑戰了兩種國家平衡:

一、 全力反擊的政府形象在電影裡是負面的。它間接描述了公權力私用的可能,以及政治醜陋的一面。

二、 堅持正義是很有可能失敗的。這提醒人們:政府有可能一面控制你,一面讓你誤以為擁有自主的未來,但實際上只能乖乖在其掌控下選擇/思考。

如果有太多人開始懷疑這件事,權貴們就傷腦筋了。所以它需不需要列入輔導級?列入的考量又是哪些呢?我們可以好好來思考一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