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Star Wars:原力覺醒》電影神話「萬變不離其宗」,「食老本」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Star Wars:原力覺醒》電影神話「萬變不離其宗」,「食老本」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上述「求英雄打救」的社會心理啟示,《原力覺醒》對我們最明顯、最實在的啟發,就是香港人近年念茲在茲的──新舊交替。

文:陳廣隆(Horace Chan),中學教師,文學碩士。《信報》「電影講座」專欄作者之一。

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1977)是神話。本來想拍真人版《飛俠哥頓》(Flash Gordon),無奈談不成版權,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重新構思,自創科幻史詩,本來各方皆不看好,最終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系列,這當然是神話。

【電影冷知識】1977年,沒有人相信《星際大戰》會有人想看

《星際大戰》原初的構想是以太空為舞台的西部片,第一集的世界觀尚未完整,後來踵事增華,講的已不單是正邪相爭的英雄故事,既有東方式神秘(如原力和光劍),也有希臘悲劇的元素(如宿命的父子關係),無疑很有神話味道;《星際大戰》之前,好萊塢尚未有很清晰的blockbuster(賣座鉅片)概念,相關的行銷策略也未跟上,《星際大戰》之後,同類的製作如雨後春筍,玩具、動漫、遊戲以至各類型的創作收入億萬,喬治魯卡斯單憑相關的版權費已足以成為巨富,這又是一則商業神話。這些都是影迷熟知的事了。

神話原型,流傳千年,早已深入我們的文化骨髓,循環、變化、重現,始終不失感染力;《星際大戰》雖只三、四十年歷史,在電影業的神話地位卻彷彿上古傳說,屹立不搖,一連七集,部部賣座。問題是,電影神話「萬變不離其宗」與「翻炒食老本」的界線到底在哪兒呢?

這幾乎是討論與評價《STAR WARS:原力覺醒》的核心問題,甚至是唯一問題了。《原力覺醒》的故事結構與情節發展幾乎全脫胎自原版《星際大戰》,已非秘密,何況影片公映已兩個星期,死忠必已乖乖捧場,本文也不避劇透。不過此處卻也不必逐一細數新舊版的相似/相承處了,這方面的功夫,星戰迷一定做得非常仔細,在網上也不難找到這些資料,無需再作文抄公。我真正感有趣的地方,是影迷們到底如何看待「熟口熟面」的問題?《明報》這兩篇評論可作概括︰

家明〈《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不離其宗〉︰「相隔近四十年,《原力》跟《星戰》比起來,人物發展、故事橋段、結局高潮的大同小異,看官絕對可批評J.J. Abrams欠缺新意,什麼都來得熟口熟面,旨在不想得失系列的萬千影迷。不過中聽一點、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看,萬變不離其宗,也可當作是生命的輪迴。太陽下無新事,生命本如此,如有雷同,實屬不幸。兩代不和,下一代要走父輩相若的路;有的不磨練不成器,有的不被打倒不知恥。人各有其命,『星戰』幾個家族、幾代人的遭遇,說穿了不過因果循環。看來,他們的愛恨情仇,還不只由《原力》開始的三部曲,將永永遠遠的輪迴下去。」(2015-12-20)

這是從創作者的角度作考量了。這樣的輪迴循環,是生生不息的創作泉源,還是自我重覆的生產怪圈,從這角度看,似乎難有結論。

馬傑偉〈新《星戰》 星戰迷收唔收貨?〉︰「我與世侄女看電影,問她收唔收貨,怎料她斬釘截鐵說﹕唔收貨!只有三點抵讚,選新女主角演覺醒中的武士,十分討好!白兵有變節黑人也是明智之選(白兵figure好賣,人性化之後可開拓更大市場)。最可觀是美術設計現代化了。三個讚之後,是一百個彈,仲加幾錢火滾。她說,今回編導不思進取,討好星迷過了頭,百分百play safe,將星戰大橋『自抄』一次,由頭到尾都係舊料──死亡星翻炒,只不過是放大十倍。父親情結翻炒,只不過是殺了福伯因為他價錢貴,下集用不起佢。船是舊的、武器是舊的,那台死亡星最嚇人的超級光炮也是舊的,連最後爆開保護網轟炸死亡星核心也是舊橋。今次辣妹武士,也如Luke Skywalker,兒時被棄,在危險困局中醒覺自己內心的原力,今昔一模一樣,只不過今次更兒戲,她在最後決戰時,閉一閉眼就可以『download』武士法力……」(2015-12-25)

新生代的影迷,尤其是未經原版三部曲洗禮的,則大多表示「唔收貨」。未來的第八部、第九部,票房高收,絕對是意料中事,但倘再不能推陳出新,這個電影神話,再過三、四十年後看,地位似乎就未必那麼牢固了。

我自己的看法呢?我熟悉的星戰迷,對《原力覺醒》基本上都是「收貨」的,雖然新意不多,但依然看得興奮,有些甚至會用「承傳」來形容《原力覺醒》對原版橋段的複製。我不是星戰迷,雖然對這類天馬行空、刺激過癮的科幻特技片向來沒有抵抗力,一開畫,還是搶著去看了,然而始終無法接受劇情的粗疏漏洞與人物的突兀變化。

事實上,在聖誕節我一口氣再看原版星戰三部曲,縱使明白星戰不是嚴謹的科幻或嚴肅的戲劇,許多不足處馬馬虎虎放過就好,但無奈瑕疵實在明顯。不久前友人在《信報》寫了一篇回顧,其意見我是非常同意的︰

嚴尚民〈佐治魯卡斯與原力 星球大生意〉︰「就演員的表現、編劇層面看來,(原版)《星戰》其實非常平庸,只要看一兩次,不難看出電影的漏洞。男主角馬克漢米爾(Mark Hamill)演技平平,劇本的情緒處理更令人失笑,天行者盧克(Luke Skywalker)看着養父母死了,燒得體無完膚,傷心不到30秒,便恍若大徹大悟,跟隨他的Uncle Ben歐比王肯諾比(Obi-Wan Kenobi)離去,接受訓練,成為絕地武士;當盧克看着師父被黑武士(Darth Vader)一刀兩斷,傷心了一會兒,擊落緊隨的Tie-Fighter戰機,又竟然會高興得大聲呼叫, 這些情緒上的不連貫,作為一個《星戰》迷,只當小疵不礙事,但從戲劇角度看來,人物只為劇情服務,查實都幾膚淺。」(2015-12-17)

《原力覺醒》最令人「驚喜」的,就是這圓滾滾的可愛機械人吧

我不認同《原力覺醒》是「承傳」,不是因為情節沒新意(除了商業因素,我明白原版的人物關係有多重意義,其愛恨情仇多少有永恆性),而是相隔三十年,在寫情方面竟然沒多大進步,原版的突兀變化竟然依樣複製,未能揚長補短,這樣的「輪迴」,只能算是「因循」而已。黑人白兵甫出場就忽然「覺醒」,毫無鋪墊,比原版天行者盧克的轉變更荒謬;新黑武士的內心掙扎,毫不深入,長橋弒親一幕倘若仍能「動人」,依仗的是觀眾對其傳奇父母多年來的情意以及對星戰這個弒父主題的認同,自身並不完足(當然其身世與成長尚待後兩集才揭曉)。

即使不談人物性格,只看正邪大戰的劇情,《原力覺醒》最大的問題,是現在的好萊塢動作片根本已忘記「驚險」為何物,當年行之有效,不代表今天也可照搬如儀,當「危機」吹噓得那麼大(「死星」這設定其實很過時。一招即可毀滅星球的死光?發炮後死光瞬間即至對方只能瞪眼等死?這樣的設定既不符科學,也使雙方沒有其他布局博奕的可能,劇本難免單調,反觀日本動畫《機動戰士0083》以至小說《銀河英雄傳說》的相類設定和情節,布局上可細緻豐富得多),「解決」方式卻如此匆匆又兒戲(死星表面上銅牆鐵壁,卻每一次都一擊即潰,那也太好笑了吧?),沒有真正的起伏變化,趣味自然大減。

又例如《原力覺醒》故事最大的懸念——傳奇天行者到底身在何方?其實這根本可留待下一集才慢慢鋪排,現在終幕匆匆幾個鏡頭,如非有經典配樂襯托,那幾個旋轉上升的鏡頭陳套急促,其實無甚「傳奇」氣派,自是令人感到可惜。

同是今年公映的《007︰惡魔四伏》(Spectre,2015),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試圖回歸龐德昔日風格,影迷們卻不買帳,誠然《惡魔四伏》的故事頗多漏洞,新惡魔黨的設定更相當兒戲(包括一人高高在上的奸黨,就與前幾集所講的現代恐怖組織的編制難以接筍,基地成員對首領作希特勒式敬禮的一幕,也頗顯滑稽),但演技(全都是既有外表也有實力的知名演員)、攝影、調度(例如一開場那個接駁流暢的偽長時間鏡頭)仍屬可觀,至少是合格以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