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公布87%醫院皆賺錢,醫改會:醫護血汗問題為何依舊...

健保署公布87%醫院皆賺錢,醫改會:醫護血汗問題為何依舊...
Photo Credit:Cecilio Hsieh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醫改會表示,大醫院雖賺錢,但人事成本占醫務成本比率明顯倒退,且衛福部多年來投入上百億元改善醫護人力,卻遲遲不見效果。

新聞整理:李牧宜

衛福部健保署29日公布2014年領取健保費逾6億元的醫院財務報表,其中87%家醫院皆賺錢,以林口長庚蟬聯「最賺錢醫院」,整體盈餘27.8億元。賠最多的醫院則是長庚體系的嘉義長庚,去年賠了7億多元。

自由報導,健保署統計,根據去年領取健保費逾6億元的111家醫院財報,共領取健保費用達3135億元,佔整體476家特約醫院近86%。其中97家有結餘,佔87%。

最賺錢的前5名醫院,分別是林口長庚(27.8億)、中國附醫(17.3億)、台大醫院(16.9億)、高雄長庚(12億)和彰化基督教醫院(11.5億)。長庚醫院回應,林口長庚結餘成長是因持有台塑股票分配股利,但股利來源不穩定,若要讓員工加薪,還是需視醫務收入而定。

結餘成長方面,彰濱秀傳醫院前年只賺0.3億元,去年盈餘增加到3億元,成長達9倍為最高。主因總裁黃明和捐贈三億多元,用來購置儀器設備及微創手術訓練中心,設備尚未購置完畢,仍有結餘款所致。

台中榮總前年賺1.8億元,去年賺3億元,盈餘成長67%居次。健保署指出,這兩家醫務收入其實為負值,但非醫務收入明顯增加。

蘋果報導,虧損前5名醫院分別是嘉義長庚(-7.71億)、基隆長庚(-1.09億)、桃園壢新醫院(-0.87億)、大林慈濟醫院(-0.56億)和麻豆新樓醫院(-0.5億)。前兩名與前年相同,壢新醫院則連2年虧損,排名從前年的第5名升至第3名。

若以「醫務收支」及「非醫務收支」分析整體收支,有97家賺錢、14家虧本;如只算「醫務收支」,則僅有78家賺錢、33家賠錢。換句話說,等同有19家醫院,必須透過非醫療業務利益,如股利、美食商店街、停車場收費等,才能彌補財務缺口。

醫改會:投上百億元改善醫護人力,結果錢像丟入水中

自由報導,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鄧雅文指出,護理人員畸形班表、超時工作情況仍存在,感慨醫院有結餘,卻不提高護理人員薪資。且醫院宗旨是維護民眾健康,不知為何變成以營利為目的,縮減人力、積極擴展醫美、健檢等自費項目賺錢。

她表示,醫院的護理人力結構已呈現M型化,不是10年以上的老鳥,就是做不到3年的菜鳥,形成嚴重人力斷層,影響醫療品質,因此醫院應提高護理人員薪資,才能留住人。

聯合報導,醫改會表示,大醫院雖賺錢,但103年整體人事成本占醫務成本比率,從102年占45.86%降至103年占40%,明顯倒退。且衛福部多年來投入上百億元改善醫護人力,卻「感覺錢好像丟入水中」,總不見效果。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醫療服務要靠密集人力,若醫護人力不足,品質與安全就可能打折扣,且國外醫院的人事成本約占50%,醫療人力成本愈來愈貴、占成本比率卻倒退,是個不合理的現象。

另外,他也認為國內醫療仍存在健保資源分配不均、未同病同酬等問題。調查顯示,虧損的醫院很多是小醫院、偏鄉醫院,因此健保署也應公布地區醫院等財報,才能全盤了解醫療資源分配出了哪些問題。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