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80後校長「電子書包」救基層小學:最大阻力不是錢,是固有的想法

80後校長「電子書包」救基層小學:最大阻力不是錢,是固有的想法
Photo Credit: 信報財經月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固有模式很嚴重,有一份研究比較了全球教師的保守程度,香港排第二,第一名是一個伊斯蘭國家。」

文:信報月刊特約記者張肖彤

鼻樑上架着Google眼鏡、手戴智能手錶,拿着新款智能電話,他是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校長朱子穎。上任前一年,小學僅收5名小一新生,瀕臨殺校,上任後他排除強大阻力,推廣電子書包。三年過去,小一收生100人,高科技改變基層學校的命運,也正改寫基層學生的命運。

35歲的朱子穎有1個兩歲的小朋友,他說像他這樣年紀的家長,很多都經歷過八九十年代香港教育的苦況:功課繁多,抄寫抄到手軟。

由2015年1月開始,天虹小學4年級的學生只需帶一部電腦上學,朱子穎引入翻轉課室(flip classroom)的教學模式,配合電子書包。「一般人認為,學校的模式是學生聽老師授課,再回家做功課。我們則倒轉,老師其實不需要學生回來聽他授課,他可以拍一條片,3分鐘兩個示例,不必重複例子,老師要講的,盡量一句講完。一堂課的內容可濃縮成3-5分鐘的短片,叫小朋友回家看。」

「如果學生選錯,就要重新看。只有答案正確了,才繼續去片。一段片中間幾條問題,最後一個問題守尾門,看完,問題都答對了。比起傳統教學,講35分鐘,還不肯定學生明不明白,現在回去看3分鐘,有些小朋友什麼都懂,可以很快完成。」

老師掌握即時數據,方便調整教學進度,省卻下的課堂時間,可以做更多交流、活動。

教師保守程度 香港排第二

電子書包優點多多,在香港卻不普及,朱子穎認為很大原因在於大眾仍抱錯誤的觀念。在他眼中,香港教育界是個很保守的行業。「我們的固有模式很嚴重,有一份研究比較了全球教師的保守程度,香港排第二,第一名是一個伊斯蘭國家。」

打破教育界的保守,正是他當初立志要做校長的原動力。「以前做老師有好多框架,見到有小朋友做得好慢,明明有方法解決,卻因為種種原因改變不到。」「我想,做校長就可以多些空間實現自己想做的。但教師這行,金字塔很大,永遠只有一個校長,需要漫長時間才能去到頂端,老師不可以說:『我不同意學校方針』,自己去開間學校。」

後來,天虹小學聘校長,教學團體願意讓他這位資歷淺的80後試一試。「本來這家學校只得5個學生,如果我set到個example,就可以同人講我在最窮的地方,都做得起。」

當上校長後,改革並非一帆風順,令人意外的是,最大阻力並不是錢,反而是固有的想法。「香港的資源豐富。反而是mindset,老師的mindset、家長的mindset、整個社會的mindset。你要說服他們去改變,花費很多時間精力。」

朱子穎上任之時,全校職員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眼見校規死板,他便修改,例如容許學生不必再穿純白運動鞋上學,節省家長開支。然而在學校做了30年的訓導主任,卻覺得學生運動鞋一定要是白色的。「我問為什麼,對方答看上去乖些?我說沒有分別吧。世界改變了,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都可以變,學校也應該改變。」

學校行政全部App化

他承認要推新方法、新措施,無可避免地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但長遠來說有效率。「如果你相信你個方法有效,譬如短片拍了,下年可以再用,或者只需做小修改,平均成本反而是低的。」朱子穎新請的老師全都比他年紀輕。「我感覺做老師如果每年都是一樣的教法,教了20年,其實只有一年經驗,只是同一套重複20次。如果有一個老師,會問why,會嘗試不同的input,教5年其實已有5套不同的教法,他的經驗更完美。」

不少改變在他眼中其實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2008年開始,他已在之前任教的兩所小學實行電子通告,來到天虹小學後,不止學校行政全部App化,更用手機App進一步簡化家長與學校的溝通。「與朋友聯絡都用WhatsApp啦,為什麼學校還要用紙的通告?」

他慨嘆,香港教育界一個根本性問題是與社會脫節。「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畢業後做事,老闆會說,都不知道你大學學過什麼,又要重新教過你!」

「為什麼呢?明明全球學生排名,香港對上10年都是頭三名,考試、做閱讀理解,香港學生一定超叻,但你再看看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卻總是差些。我們將學生教得這麼懂得考試,出來做事卻又不夠美國人爭,不是很奇怪嗎?」

教育是投資未來,朱子穎把寫App、砌電腦統統放入課程,2014年更引入學界首個立體打印室。「一至三年級就用iPad,可以讓他們touch and feel,四至六年級就識用電腦做功課。」他在以往任教的每所小學,都成功推行電子書包計劃,現時更會抽空回去教育學院協助培訓準老師,推廣他的教育理念。

Photo Credit: 信報財經月刊

Photo Credit: 信報財經月刊

打機也是學習

很多家長都反對子女打遊戲機,這位擁抱高科技的校長卻反其道而行。「有些家長會說小朋友沉迷打機,大家又知唔知遊戲供應商每年賺多少錢呢?家長forecast不到小朋友將來的生活模式與自己是不同的。」為了讓小朋友名正言順打機,他特意設計了一個手機遊戲,老師則藉遊戲中的獎勵制度鼓勵同學溫習或是改善行為。

「我們覺得打機是一個problem solving的過程。如果只是看到去消費個遊戲,是好狹窄的,譬如我們會教小朋友寫遊戲,譬如我們的小朋友可以寫到神魔之塔。就好似工業革命,科技取代好多東西,這是無法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