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利益終結的歷史:除了美國老大哥,沒有人感到滿意的日韓慰安婦協議

被利益終結的歷史:除了美國老大哥,沒有人感到滿意的日韓慰安婦協議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半脅迫人民噤聲的處理方式,以及日本針對南韓做出的單一補償,又為慰安婦的求償之路設下了另一道關卡。

日韓爭執數十年的慰安婦問題,看似在12月28日簽署的協議中劃下一個句點,但包覆在歷史糾結外的利益與政治糖衣,在南韓又點燃了另一波怒火,除了12月底的抗議行動,1月1日也有30名南韓學生闖入日本大使館表達訴求。

日韓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日方撥10億日圓換韓永不追究

日本雖承諾捐助十億日圓給南韓用來照顧倖存的慰安婦,但前提是南韓必須拆除駐韓日本大使館外的一座銅像。這座銅像是一個身著傳統韓服的少女,雙手緊握坐在椅子上望著日本大使館,而少女地上的影子則是一個老婦的形象,象徵二戰期間被日本政府踐踏青春歲月仍不屈服的受害者。

日本要求拆除銅像,使人質疑其和解的誠意。一個代表轉型正義的紀念碑,目的就是永久提醒世人歷史教訓,如歐洲各地的猶太人紀念碑,德國在賠償的同時也不曾要求拆除。

日韓這次的協議聲稱慰安婦議題已被「不可逆轉的解決」,也就是日後南韓不得再對日本外交上提出慰安婦議題。但如此倉促過程又不公開的協議,真的能夠為數十年的歷史做結論,撫平受害者的傷痛嗎?南韓社運人士指出,在日本政府此次的聲明中,並沒有提到將慰安婦歷史納入日本教科書,也沒有承認慰安婦事件是日本政府系統性的犯罪,更沒有提到日後要怎麼防止政府侵害人民的身體權利。

慰安婦制度乃戰爭罪行 無法撥款了事 日韓政府不應草草作結

慰安婦是日本政府在二戰期間,為了避免軍中性病擴散,與減少因日軍強姦當地婦女而產生的仇日情緒,所設立的特殊職業。慰安婦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由政府主導的非法人口買賣,受害者預估有20萬名女性,主要分布於南韓、中國、台灣、菲律賓與印尼,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甚至日本也有慰安婦的存在。

一般慰安婦平均一天要在軍中提供3~20次性服務,各地設立的慰安所環境品質不一,在訪談個案中,大多數慰安婦表示自己是被騙或被迫從事慰安婦工作,但也有少數原本就從是特種行業自願轉職的婦女。

許多從事過慰安婦的婦女死在軍中,就算歸國後也無法擁有正常的婚姻關係與自我認同,身體與心靈上皆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痛。自90年代起,許多慰安婦在隱藏身份數十年後,經過家人諒解以及自我調適,選擇踏上對日本政府的求償之路。1995年日本曾透過民間私募基金成立亞洲婦女基金會,企圖私下與受害者和解,但因非日本政府官方賠償,大多數受害者拒絕受領,而1993年的「河野談話」則被認為是以個人身份發表的非官方道歉。

慰安婦議題在12月28日的日韓協議中宣稱有歷史性的突破,然而整個協議過程並沒有任何一個受害者參與其中,在世界各地的轉型正義案例中,這種談判註定是要以充滿爭議性作結。再者,日本所提供的十億日圓,是以「補償」而非「賠償」的形式進行。這代表了日本政府認為徵招慰安婦是不可避免的戰爭罪,一切賠償早已在日本戰敗後簽訂的「日韓請求權協定」裡終結的立場。

整個協議宛如一場日韓政府的外交角力秀,在自由貿易協定(FTA)與歷史創傷中互相取暖讓利的中韓兩國,影響了日本在中國的市場地位,與美國在東亞的戰略(美日韓同盟對抗中國崛起與北韓核武),加上日韓貿易在過去三年逐漸冷卻,中韓過度友好的傾斜,是美國與日本所不樂見的。因此在美國主導下,原本態度強硬的安倍作出讓步,卻仍有技巧地迴避法律責任和找美國背書,而朴槿惠在外交壓力下為了維持南韓的樞紐地位只好妥協。

漫長的求償之路上,許多慰安婦相繼離世,日本政府若真想終結下一代背負歷史罵名的宿命,應加速慰安婦法庭案件的審理與個人賠償,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做出不含糊的官方道歉,修正歷史教科書,並立法通過相關法案。此次的日韓協議,只能暫時緩衝短期的外交關係,政府半脅迫人民噤聲的處理方式,以及日本針對南韓做出的單一補償,又為慰安婦的求償之路設下了另一道關卡。

資料來源: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