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科學論文成「盜獵筆記」!黑市商人按圖索驥 新物種瀕危

科學論文成「盜獵筆記」!黑市商人按圖索驥 新物種瀕危
蛇頸龜(Snake-necked Turtle)|Photo Credit: Andy Mitchell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陷入兩難的學術圈正考慮論文成果不再揭露新物種所在地資訊,以免無意間淪為殘害動物的幫凶。

ETtoday報導,科學論文揭示發現新物種的好消息,原本有利生態保育,豈料近年遭有心人士按圖索驥,意外讓這些稀有的動物惹上殺生之禍,部分過去不為人知的蜥蜴、青蛙或蛇已因非法獵捕而近乎滅絕。去年夏天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動物分類群》(Zootaxa)發表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新發現的葉尾守宮,文章刊出後4個月,這種壁虎旋即於歐洲現蹤。

再以生活在印尼羅地島(Roti Island)的蛇頸龜為例,當1994年一篇同儕審查文章透露出其居住地是印尼後,如今該物種數量已因野生動物走私者不法行徑而「嚴重耗盡」。有鑑於此,陷入兩難的學術圈正考慮論文成果不再揭露新物種所在地資訊,以免無意間淪為殘害動物的幫凶。

英國《衛報》報導,《動物分類群》去年刊登在中國南方發現兩種大壁虎的論文時特別解釋,鑑於大壁虎容易淪為居家寵物,為了不成為讓動物滅絕的幫兇,該刊物決定不再透露特定物種的地理位置,以免置之於險境;但相關資訊將提供政府機構保管,研究人員需要時可申請查詢。

雖然「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 ICZN)」沒有規定科學家須依全球定位系統(GPS)提供新發現之物種的座標位置,不過註記詳細地點已經成為一種舉證的慣例 。這樣的概略資訊對黑市商人已綽綽有餘,有心商人往往根據這些資料,拿出大筆錢財要求當地貧窮的農人找出特定稀有物種。

鈷藍箭毒蛙(Dendrobates azureus)|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鈷藍箭毒蛙(Dendrobates azureus)|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自由報導,荷蘭爬蟲類學家胡格莫德(Marinus Hoogmoed)夫婦在巴西亞馬遜盆地找到的鈷藍箭毒蛙(Dendrobates azureus),2013年透過期刊論文公開後3個月,德國一名玻璃容器動物養殖者致信告知胡格莫德,稱有人在一處貿易巡迴展上向他兜售這種毒蛙,索價350至700歐元。由於致信者同時附上同種箭毒蛙照片為證,胡格莫德因此向禁止輸出野生動物的巴西當局投訴,無奈全案未獲重視,無疾而終。

全球歷史最悠久的環保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早已明文規定,禁止公告具有高經濟價值之瀕危生物的位置資訊,學術期刊則尚無相關限制。目前《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也僅就全球逾萬種爬蟲類的8%之買賣設限。

野生物種走私問題影響範圍廣大,包括蛇、軟體動物、蝴蝶與鳥類都受到衝擊,但受害最嚴重的就是兩棲類與爬蟲類。歐盟統計,過去10年以來,有超過2000萬隻爬蟲類動物被引進歐洲。IUCN曾就全球不到半數的爬蟲類動物進行評估,估計至少有1390種受到生存威脅,其中更有約350種遭收藏家鎖定,牠們大多在CITES限制名單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