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總統選舉公報竟然沒有「政見欄」:一段衝撞、台獨、與電視機交織而成的台灣民主奮鬥史

總統選舉公報竟然沒有「政見欄」:一段衝撞、台獨、與電視機交織而成的台灣民主奮鬥史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戒嚴、因為台獨、因為電視機。因為中選會官員不想碰國族爭議,尤其不想審查未來的上級,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總統選舉公報獨缺政見欄。

文:王宏恩(杜克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陳青逸(倫敦政經學院歐洲研究所碩士、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馬上就要總統選舉了,每個人家裡信箱都收到選舉公報。最重要的總統選舉到底要投誰呢?一打開公報,看到公報上印了三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號次、相片、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出生地、推薦政黨、住址、學歷、經歷⋯⋯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總統候選人居然不用提出「政見」?

當我們翻到公報的後面幾頁,區域立委候選人政見內容和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其所屬政黨的政見卻皆有完整刊載。為什麼同樣一份官方的選舉公報會有如此雙重標準的違和感呢?難道是出了什麼奧步嗎?

圖一、總統選舉公報竟然沒有「政見欄」,其餘各級選舉都有(資料來源:台北市選舉委員會,2016)

圖一、總統選舉公報竟然沒有「政見欄」,其餘各級選舉都有(資料來源:台北市選舉委員會,2016)

事實上,從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以來,眼尖的選民就質問過中選會為什麼沒有刊登總統候選人政見(聯合報,1996.02.10)、2000年也問、2004年再問、2008年還問、2012年繼續問,筆者今天讀到報紙終於又有人問了(自由時報,2016.01.06)。中選會千篇一律的官方回答是「依法行政」: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44條的選舉公報規定裡的確沒有政見欄。

而這看似違和的規定後面,其實大有文章。本文追溯中選會選舉公報「總統候選人政見空白」立法始末,揭露一段鮮為人知,一段衝撞、台獨、與電視機交織而成的台灣民主奮鬥史。

戒嚴、中選會、與政見審查

台灣在戒嚴時期一直有辦選舉,負責的中央選舉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選會)在各級選舉都要印選舉公報,而公報上各候選人的政見,在被刊登之前,都要逐字逐句接受中選會官員的審查。

聽到「審查」這兩個字很沉重,但當時是有些狀況讓審查看似有正當性。例如有候選人政見裡有錯字,中選會照登,結果候選人被選民指責之後,反過來說是中選會故意打壓(聯合報,1973.11.13);另外,還有候選人在政見欄說別人死了活該(聯合報,1981.10.16)、在選舉公報上賣自家的「黑點響聲丸」以及進口「冠髮養髮香波」(聯合報,1992.12.30)、或只貼一個幹字(聯合報,1998.11.11)。在這些情況下,中選會委員會因為保護善良風俗或避免抹黑等理由,退回要求候選人重寫。

然而,在更多情況下,政見審查就是政治審查──尤其,是對於「台灣獨立」的審查。在戒嚴時期的「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開始,第54條就有明訂三大禁止項目:「一、煽惑他人犯內亂罪或外患罪。 二、煽惑他人以暴動破壞社會秩序。 三、觸犯其他刑事法律規定之罪。」

戒嚴時期甚至到解嚴初期,候選人在政見裡寫「自決」是被明文禁止的(聯合報,1985.10.27)、寫「台獨」與「一中一台」也都是違法而不能刊,甚至在經歷欄寫「黨外」都被選務人員視為有礙觀瞻(聯合報,1981.10.16)。假如候選人寫這些內容,就會被中選會退回重寫、甚至直接該欄空白。

衝撞、逐步開放、與廢政見欄

在解嚴之後,即使1991年公布選罷法,但選罷法大體上還是照抄舊法,第54條還是禁止候選人在政見欄刊登這三種項目的政見。在此同時,追求台灣民眾自決、追求台灣獨立的聲音越來越大,而這也在解嚴初期的幾次選舉造成重大衝突。有越來越多的候選人在政見欄填上台獨或住民自決的政見,挑戰中選會的審查標準。

更進一步地,地方選委會官員也與台灣省選委會產生衝突。在1991年底第二屆國大選舉中,因為拒絕刪除候選人的台獨政見,有六位地方選委會主委(由市長兼任,台北縣尤清、宜蘭縣游錫堃 、高雄縣余陳月瑛、屏東縣蘇貞昌、嘉義市張文英、彰化縣周清玉等六人)辭職抗議,而彰化縣及高雄縣更是先印出有台獨政見的選舉公報後送出,台灣省選委會再緊急全面收回查扣(聯合報,1991.12.20、聯合晚報,1991.12.23、聯合報,1992.05.27)。這六位官員更在選後被懲處。

在第二屆國大選舉之後,中選會針對一連串的辭職抗議、收回公報重印重發等混亂進行檢討。而隨著刑法100條在1992年修正,中選會也逐步開放政見內容,例如說可以在政見欄寫「一中一台」(聯合報,1992.11.23)。但更可以想見的是,選委會委員根本不想審這一類的政治言論,尤其是每次這樣審都會引來大規模抗議,而審完讓候選人政見欄空白,更像變向幫反國民黨的候選人助選──政見空白是台獨金字標記!(聯合晚報,1991.12.14)

因此,在這幾次的選舉風波後,中選會官員跟一些政治人物乾脆提議:「廢除政見欄」(見下圖二)。沒有政見欄,就不用審查,就不用衍生一堆妨礙言論自由或政治判斷的風波了。從1991年至1994年省長選舉間,中選會開了多次討論會、請學者專家提案、報紙展開民調,而中間立法委員選舉許多候選人又再次衝撞中選會,提出台獨政見後「被空白」(聯合報,1993.05.10)。

中選會給立法院的提案,一開始是打算全面廢除政見欄。這樣接下來要來到的省長選舉、以及準備進行的1996年總統選舉,中選會官員就不用頂著壓力去審未來可能的上級的政見了吧?!再者,因為同一時間有越來越多候選人被抓到假造學歷或經歷,因此中選會光花在審查學經歷真偽就自顧不暇,無力再審政見內的政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