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綠或第三勢力即便在新國會過半,若沒拿下逾三分之二席次仍難以打倒國民黨

泛綠或第三勢力即便在新國會過半,若沒拿下逾三分之二席次仍難以打倒國民黨
Photo Credit:立法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種種關乎台灣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的議題,其中很多都是要依靠修憲來進行解決,而要順利完成這項目標,就需要進步或改革勢力跨越高達三分之二立委席次的門檻才有解決的可能。

自從318運動爆發之後,台灣的公民力量從體制外到體制內,最主要的策略目標就是要讓執政8年且代表威權、反動與保守價值的中國國民黨下野,於是「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口號就成為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與共識。但是,要讓一個在威權時期的黨國體制代表,甚至在民主化展開之後,仍不斷享受威權遺緒所帶來執政優勢的政黨完全垮台,並非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要讓國民黨倒,就要知道他能夠在民主化開始之後還能屹立不搖的幾點因素,除了過去的黨國遺緒與宣傳、教育系統外,還包括了龐大的黨產,與資本家及地方派系結合,以及成為中國在台灣的政治代理。

上述的問題,只有正視國民黨不當黨產的問題並透過法制化來有效處理相關弊端,因此,民進黨才會不斷大聲疾呼要推動政黨法與不當黨產處理條例,這不但是轉型正義能夠徹底落實並法制化的一環,也是台灣完成政治民主化與國家正常化的重要前提。

在打倒國民黨成為最大共識下,如何決定2016年之後國會席次的圖像就是關鍵,而中華民國的選舉制度,就扮演了讓台灣選民手中的選票轉換成席次的關鍵角色,但是,這個規則是如何被制定出來的呢?時間拉回來2004年,在國民兩黨合作下完成高度爭議性的第7次修憲案,內容包括了:國會席次減半、國會選制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政黨票設下5%門檻(才得分配席次)。

前兩項規範逐漸使得國會席次變成兩大黨對決,也因此當初國、民兩黨才會難得攜手合作通過該修憲案。不過,政黨票的設計雖然代表了多元政治的精神,但制度的設計導致小黨在區域選區中上難有斬獲,5%的門檻也成為另外一種限制,小黨進入國會依舊不易。

回到2016大選,此次我們可以看到民進黨與第三勢力小黨殺成一團,彼此近期的論述都是宣傳如何進行配票才能極大化扳倒國民黨勢力的席次。但無奈的是,無論從之前的各種數據來看,這樣的泛綠或進步勢力聯盟即便可以過半,也難以拿下超過三分之二的國會席次。

為何超過三分之二那麼重要?因為如果台灣的各種社會爭議都已經上升到了憲政層次的修改,就必須要國會過三分之二席次同意通過,但依照台灣目前藍大於綠的基本盤,不管選前情勢如何大好都是難以達成的目標。

而在2004年當年懸而未決的憲政爭議,其中包括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制度與定位、「台灣省」政府的存廢、勞動權入憲,以及原住民族專章等,甚至包括本文所討論的黨產處理等,種種關乎台灣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的議題,其中很多問題或爭議都是要依靠修憲來進行解決,而要順利完成這項目標,就需要進步或改革勢力跨越高達三分之二立委席次的門檻才有解決的可能。

未來,民進黨會不會為了解決上述爭議而與其它泛綠或進步勢力順利形成政治結盟,或是在裂解國民黨的前提下喊出「多元政治」的口號而去跟泛藍小黨合作,讓這些泛藍小黨可以吸收原本國民黨支持者的選票,藉此形成另外一種打倒國民黨的策略聯盟,都是未來可以關注的發展。

但無奈的是,在這裡討論的都限於是中華民國體制內的規則改變,如果想要能夠突破中華民國國體的框架、建立更符合台灣社會的新體制,還是要看這次2016年大選變動之後的政治局勢能不能為此目標打造出瓦解中華民國體制更充分的環境與養分。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