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唯一的真相,其實在於沒有真相──從選舉混戰中找尋覺醒的「真相急先鋒」

新聞唯一的真相,其實在於沒有真相──從選舉混戰中找尋覺醒的「真相急先鋒」
Photo Credit: ifilm傳影互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聞唯一的真相,其實在於沒有真相,有的只是媒體努力引領社會從更多角度檢視這世界、一步步「更接近真實」的努力追逐過程。

文:高子航(新聞工作者)

今天,是台灣4年一度的總統立委大選,交由每一位民眾,由民主法治的規則共同決定我們自己的未來想像。回顧選戰過程,例行該出現的「賽馬競賽式」民調排名、站台及造勢比較,與抹黑等選舉新聞依舊疲乏民眾視聽,而過往未能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太多由媒體主導引領的政策議題充分討論,持續在看似豐富熱鬧的選舉花邊、情緒煽動之下被掩蓋,真相與捏造抹黑,似乎已成為各自表述的選擇性相信,彷彿一線之隔、卻總是模糊不清。

在這之中,新聞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引領民眾接近真實的多元管道,抑或胡鬧烏賊戰的炒作助長者?當我們持續漫罵媒體是社會最大亂源之一,其實也隱含著我們依舊認可媒體有其傳播影響力,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是不是有一種可能的期盼,從今以後的選舉新聞、公共政策討論,能在口水大戰中出現更多覺醒的「真相急先鋒」,讓我們離真相更近一些。

現今電視新聞已可謂「三器時代」,365天24小時的新聞卻多為網路瀏覽器、行車記錄器、路口監視器的畫面嗜血填塞,用一則則斷裂無意義連結的奇人異事、標題黨及瘋狂連發的即時新聞,盡力轟炸、刺激早已所剩無幾的眼球觀看,漸漸失去媒體產業仰賴的核心價值:信任。

反倒是讓每個人皆可主動參與、分享、選擇與傳播的網路場域、社群媒體,給了許多公共議題更多元的討論面向,以及資訊、意見呈現的各種可能。然而,網路也有過於分眾、小眾、資訊發散與真實性存疑等問題。

因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每個人用智慧型手機即時拍照、錄影、上傳分享即可以成為「自媒體」(We Media)的時代,仍舊有大眾新聞媒體存在的理由,人們需要立基真實、客觀、中立精神進行查證調查的新聞媒體,引領大眾從多元角度認識這世界,更可為與多數人相關的公共議題,找尋真相與解決問題的方案。

然而,理應扮演社會議題設定者角色的新聞媒體,如今卻常成為被動的資訊轉貼者與選舉中候選人相互叫罵抹黑的「傳聲筒」,大量引用未經深入查證與細究其公共意涵的網路素材,更造就媒體「亂報」的負面形象。

上月底上映的電影《真相急先鋒》(Truth),用了一個接近12年前美國小布希總統競選連任時期的服役新聞案例,提醒媒體追逐真相的勇氣與使命,以及對於真相的反思。我國憲法與釋憲文賦予的新聞自由,讓媒體得以扮演「第四權」角色,監督並制衡政府、財團等權力擴張,因而只要關乎社會、民眾等公共利益,媒體就可以、也應該為民喉舌,例如善用其傳播影響力充分檢視總統、立委候選人的政策,並主動定義當今社會的重要議題,要求候選人回應。

許多人常嘲諷不同媒體報導的同一則新聞,因不同立場的涉入,卻總有著天壤之別的驚奇「真相」,如同電影中針對新聞報導成立真相調查小組,從法律的「無罪推定」思維,質疑該報導「先射箭再畫靶」的預設立場與真相查證的疏漏。然而這不意味媒體不能帶有立場。民主社會賦予的新聞自由與多元包容,督促媒體本應站在政府與權力的對立面,惟立場的選定仍需從一點一滴的客觀資料爬梳,與中立採訪查證過程中建立,進而帶領閱聽眾向報導對象勇敢提出與公益相關的合理疑問。

如同電影中CBS晚間新聞24年當家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的招牌語:「勇往直前(Courage)」。新聞,是媒體記者用盡心力採訪、蒐集證據用以拼湊出的事件再現,但仍舊不能百分百保證是絕對、唯一真相。亦即,新聞唯一的真相,其實在於沒有真相,有的只是媒體努力引領社會從更多角度檢視這世界、一步步「更接近真實」的努力追逐過程。

期待,會有更多覺醒的真相急先鋒,為我們找回對媒體為社會「監督守望」的信任,進一步開始積極關心、參與和你我都相關的公共事務。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