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兩黨互相挪用學習選舉招數,人類學家這樣看:台灣其實很有共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SOS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人類學又是如何解讀選舉過程中所出現的符碼呢?
選舉不是政治系或法律系的專利,從淡水阿嬤到含淚投票,選舉場域中的選舉語言、選民行為、候選人行為,人類學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左岸文化與讀冊生活於選前在紀州庵舉辦講座,有三位人類學家分享他們在此次選舉中,對選舉行為的觀察及背後所透露的訊息。他們是2009年成立的學術部落格「芭樂人類學」網站的其中三位撰述成員,包含負責主持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以及交大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林秀幸和濟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容邵武。

左起交大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林秀幸,暨大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容邵武,以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Photo Credit: 黃婉婷
語言的使用,標示著另一個主體的存在。選舉時期密集出現的語彙如「希望兩位理念價值令人敬佩的好酸林都能進入國會」、「淡水阿嬤,底佳底佳」、「麥吼郎誤會」、「衝衝衝」、「水啦」等等,這類的語彙,將台語作為文字書寫,這種訊息的傳遞林秀幸比擬為「就好像候選人跟選民的秘密交換」。
在公眾領域框出一個私領域,非單看文字,必須靠聲音去理解,只有使用這個語言(懂台語)的人,才能心照不宣的理解,而且是外國記者聽不懂、外電上也看不到的語彙,具有特殊性與排他性,形塑了一個政治社群。此外,台語透過聲帶震動發聲,形塑一種親密感,對比下,大陸以分字「日堯水皮」來指稱(劉)曉波,大陸語彙的使用相對是壓抑的。
語言的相互學習與挪用,可在國民黨的造勢場合中發現,國民黨向民進黨學習,借了許多民進黨過去晚會常喊的「一個人回去拉多少票,好唔好呀?」林秀幸說,偷偷採用對手的語彙,表示兩者的權力關係落差沒那麼大,兩者是較為平行的。
朱立倫在辯論會上提及參選緣由時,歸之於一位淡水阿嬤,在網路上掀起KUSO 製圖的熱潮。例如有張以客家花布為底圖,壓上文字「我沒有叫朱立倫去選總統(阿嬤自救聯盟)」,林秀幸說,或許是下意識選擇花布,但花布元素的使用,就是主體性的呈現,而KUSO行為就是種「能量、創造力」的呈現。為何阿嬤會被拿來KUSO?她指出,KUSO的物件一定不是離大家很遙遠的,它必須是可以被掌握、被拿起來玩的,前提是,被kuso的物件與民眾的關係不能差太遠。

網友KUSO圖。
從拜票行為來看,候選人黃國昌當初早中晚去拜票,但時機都不對。後來發現倒垃圾時,家家戶戶都出來,而開始追垃圾車拜票,創意好玩體貼民眾的舉動,不僅上了新聞,更讓選民對候選人印象深刻。不走悲苦訴求,黃國昌的拜票行為,是與民眾的氛圍是一致的,展現我們跟政治間的關係。
而從歌手蕭煌奇「阿嬤的話」到朱立倫的淡水阿嬤,林秀幸說, 過去悲苦的轉化為戲謔的, 都是根據當代氛圍的再創造,而這些創造力就是一種能量的展現,代表著與政治權力的相近程度。相互挪用的程度,則反應著政治社群的權力關係。
人類學家又是如何解讀「含淚投票」呢?暨大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容邵武說,各地政治都有只看「顏色」的狀況。至於含淚,或許是台灣特殊情境。一般政治領域認為要用理性的方式來論述自己的權益與得失,彰顯政治該如何進行,基本上是理性的。但選民對於政治人物的依戀,常常是超越理性的,有點像是愛情關係的情感投射,不然何必「含淚投票」?可以擦乾眼淚來討論。但這類的情感連結,常被視為危險的、不理性的,被排除在政治領域的討論外。
「投票真的只有理性思維嗎?我們都是理性的政治人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表示,「含淚投票」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陳述,背後其實是預設了理性才是投票應遵守的原則,框架了某種理想樣貌:政治應該是理性的。但即便是一個理性選民,也可能在精密理性計算後,每個政黨都有某些政策讓人感到不滿意,或是候選人跟誰握手,又挑戰了誰的底線。
林秀幸曾撰文指出,投票是有很多情感面向的連結,有些人的投票行為,是這個候選人曾經幫過我什麼,所以「一張票,一世情」。而有些時候,投票是種託付,選民在短暫時間內,跟候選人建立了某種信賴、理想與認同。
郭佩宜指出,「含淚投票」在整個民主制度中,常被視為一種負面表述,其實是忽略了人類的複雜性 ,唯有從各種角度切入,才能理解選民的投票行為。這也就說明了沒有政黨的競選廣告是硬邦邦的政見,又或是,有些人看政見辯論會,其實是看一個對候選人的感覺,包括值不值得信賴、尖酸刻薄或是膨風、又或是公道伯⋯⋯等,政見發表會其實是一場重要的展演。

Photo Credit:Rob from Sydney, Australia CC BY 2.0
郭佩宜說,選舉中常見兩個語彙「神聖的一票」或是「你的一票,決定台灣的未來」,但為何票是神聖的?又賦予投票行為這麼大的力量,可以決定台灣的未來?這或許得從台灣過往歷史及田野去爬梳。有人認為台灣選舉的頻繁度、藍綠對決是撕裂社會,但她認為,台灣選舉的頻繁度,把選舉當作家常便飯都是在告訴沒有選舉制度的人,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有選擇的。而選舉中的「台灣加油」、「One Taiwan」、「Light up Taiwan」,以及兩黨的相互挪用與學習,或許正說明了台灣其實是很有共識的。
本文獲授權刊登,文章來源:SOS新聞募資平台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