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民談「翻牆後的這一年」:在生平第一次遇見《正晶限時批》後,我被徹底震撼了

中國網民談「翻牆後的這一年」:在生平第一次遇見《正晶限時批》後,我被徹底震撼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人民的多數決與「菁英」的多數決之間,我選擇相信後者,只要「菁英」的基數大到可以忽略領袖的個人意志。

而蘇格蘭的獨立公投,加泰隆尼亞的建國決議,告訴我們,再完善的民主制度、再發達的經濟體、再優越的社會保障,都需要面對民意支撐下的分離主義。中華民族雖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卻已經是我們這個多民族社會最大的公約數,讓中國得已超越種族、宗教、意識形態而存在。

假如沒有南北戰爭,美國當年一分為二,資本主義是否還能創造美利堅合眾國那個引以為傲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中產階級」?而蘇聯、朝鮮或印度,這三種殊途同歸的悲劇式分裂製造的火藥桶與核炸彈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危機,至今仍是國際社會不能承受之重。

Photo Credit: Le Rétroviseur @ 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 Le Rétroviseur @ Flickr CC By 2.0

第二部分 翻牆這一年之「貧富差距」篇

合理的貧富差距應當主要來自個人的努力,30倍的薪水差異足夠了;用不合的貧富差距,用興奮劑,人類社會不瘋狂才怪。

當1%的富裕人口控制了超過100萬億美元的全球財富,而2億兒童卻仍生活在極端貧困與戰火之中,人類社會該如何解釋這個普通人和巴菲特都認為不合理的貧富差距呢?

從99%陣營進入到1%陣營的機會平等是一回事,99%陣營與1%陣營根據社會貢獻度公平分配是另一回事,問題是機會平等、公平分配這兩件事。人類到現在沒有一件是做好的,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否則不合理的貧富差距不可能拉大到如此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

微觀上,社會越進步,人與人在智力情商、職業技能、努力程度的差距越小;宏觀上,不合理的貧富差距卻在越拉越大。難道社會的進步,是由1%的人推動的?或者說,處於1%陣營的人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否則,如何解釋這微觀與宏觀的巨大反差與矛盾邏輯?問題是許多大法官、諾貝爾獎獲得者並非那1%,難道他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遠不如那些華爾街的高管與CEO?

不可否認,1%陣營的大多數人是受過良好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為員工開出了相當有市場競爭力的薪水,他們旗下的企業恪守當地的法律,甚至執行的是超越當地法律規定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接受1%陣營雇傭的屬於99%陣營的員工所擁有的財富是合理的,因為99%陣營中的大多數中產階級已經拿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但1%陣營控制了世界50%——價值超過100萬億美元財富的不合理的地方在於,99%陣營的財富幾乎全部來自個人努力,而1%陣營的財富除了來自個人努力,絕大部分是來自市場規律,他們在拿到屬於自己的合理的那一份利潤的同時,還拿走了市場規律創造的全部剩餘利潤。

並不是富裕階級比中產階級在智商情商、職業技能、努力程度上差別有多大,並不是中產階級創造的利潤被富裕階級克扣了,而是富裕階級拿走了本不屬於自己的市場規律所創造的利潤,而是那些發現市場規律的先行者壟斷了市場規律創造的利潤。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我們恐懼的不是歐巴馬(Barack Obama)或普亭(Vladimir Putin)這個人,而是他們身處的位置;富裕階級的主要收入,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他們所處的位置,而非他們這個人,這就是制度的力量。現在的富裕階級與過去的封建地主在財富正當性的主要區別在於,今天的富裕階級需要一份正當的工作,甚至是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來掩飾過去封建地主的無所作為,並告訴中產階級貧富差距是因為你們的努力不夠。

但事實上,富裕階級單一個體與中產階級單一個體在智力情商、職業技能、努力程度上的差距能有多大,是否大到需要百倍、千倍的薪水與財富來體現呢?一個價值百億、千億的創意或是市場機會,只不過是富裕階級為這種財富的正當性,蓋上了一塊自欺欺人的遮羞布而已。

因此,在個人跨過財務自由的門檻後,社會財富分配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當你停止勞動,你的財富就必須停止增長。哪怕是利息。而這就是1%的富裕階級與中產階級最根本的區別。在個人實現財務自由之後,任何投機行為不僅不值得提倡,而且是社會道德所能不接受;當帳面上的財富不斷自我膨脹,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祖克柏、巴菲特(Warren Buffett)、比爾蓋茨(Bill Gates)那樣保持理智;當錯誤的財富遇上錯誤的人,擠壓的不僅是普通人的生存空間,還有整個社會本就稀少的向上流動的機會。

所以,要提神,喝咖啡就好了,10倍20倍的收入差異足矣;用毒品,用不合理的貧富差距,人類社會不瘋狂才怪。看看在金融市場上叱吒風雲的華爾街,看看忽略不合理的貧富差距定向吸血進行科技創新的醫藥巨頭,看看那些超越功能與藝術美感的浪費、奢侈與炫耀,有哪一個不是打了嗎啡?

而市場規律創造的利潤是以階級流動僵化、商品價格合理但不真實的浮動為代價的。一個雞蛋的價格今天是1美元,明天是10美元;在A國是1美元,在B國是10美元;在農民手裡是1美元,在沃爾瑪手中是10美元,但雞蛋還是那個雞蛋。價格浮動的合理之處在於商品流動與創新激勵,不真實之處在於價值偏離,而偏離真實價值的隨著市場浮動的部分就是市場規律創造的利潤,不管這樣的利潤有多誇張,不管這樣的利潤分配有多誇張。

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克柏是這樣的市場先行者,美國是這樣的市場先行者。在祖克柏之後,即使比他更聰明更努力的哈佛學弟學妹,想要在社交媒體領域重複Facebook的成功即市場規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除非身處1%陣營的壟斷市場規律創造的利潤先行者自己先犯錯,任何身處99%陣營的人即使再聰明再努力,想要從壟斷市場規律創造的利潤的先行者手中分享利潤,都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便挑戰者是同樣身處1%陣營的巴菲特、比爾蓋茨,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