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民談「翻牆後的這一年」:在生平第一次遇見《正晶限時批》後,我被徹底震撼了

中國網民談「翻牆後的這一年」:在生平第一次遇見《正晶限時批》後,我被徹底震撼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人民的多數決與「菁英」的多數決之間,我選擇相信後者,只要「菁英」的基數大到可以忽略領袖的個人意志。

拋開插隊、熟人不談,至少醫生在給你看病的時候是認真的,至少醫生已經是中國相對潔身自好的一個群體,只是這樣的醫療生態,正常嗎?只是這樣的醫患關係,真的好嗎?

與何種政治制度無關,與何種意識形態無關,在普遍腐敗的陰影下,勤奮努力任勞任怨的中國人還是造就了一個階級的普遍富裕,造就了一個世界上最龐大的(雖然不是質量最高的)中產階級。中國中產階級需要的是機會平等,而不是低水平的普遍富裕。是否民主不重要,是否專制不重要,重要的是機會平等,重要的是搭建一個相對高水平的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秩序。教育、醫療、就業機會平等,階級流動常態化、合理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何讓一個來自貴州涼山的小女孩,在其自身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的前提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響,可以從貧困線以下,躋身中產,甚至是塔尖的1%——即如何確保馬雲、王健林的子女,在付出49%努力的前提下,進入1%金字塔尖的機會,和來自貴州涼山的小女孩,在付出51%努力的前提下,進入1%的金字塔尖的機會,是相同的。我想,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中國夢」,這才是我們所嚮往的社會主義。

國家或是明天的國際社會,如果不能保障每個人的機會平等,企業與市場再多的自由、再善意的壟斷,只不過是在不合理的貧富差距的陰雲下「鋪就了人類通往地獄的道路」,因為機會平等是任何一個文明的核心價值與起碼的公平正義。

7、政治改革,精確、客觀、動態地匹配政治權利

在人民的多數決與「菁英」的多數決之間,我選擇相信後者,只要「菁英」的基數大到可以忽略領袖的個人意志。選民,需要嚴格的源頭把關、嚴厲的退場機制、公共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獨立人格;一開始就把決定社會秩序的政治權利下放到每個人的身上,下放到每個伊拉克、阿富汗公民的身上,不僅是低效率,而且是不負責任的。

而這裡的「菁英」,不是指政治菁英、各行各業的菁英,更不是學者、科學家等知識分子。這裡的「菁英」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是未成年,與你的社會出身、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學歷、地位、財富、知名度或其他身分無關,這裡的「菁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必須經過類似獨立人格、公民道德、司法考試等多重嚴格檢驗,參與公共事務的資格認定必須是科學合理的高門檻。因為一個正常社會過多的人投身政治是不正常的,因為必須排除無效與平庸的樣本,因為可以大大降低監督每一張選票的社會成本,因為這樣的機會對14億中國人而言是稀缺的,同時必須保證——每個公民只要努力有能力有意願,參與其中通過的機會是平等的。

二、必須有為公共利益獻出生命的勇氣和決心,所有的投票必須記名公開,因為每個人過去的每一次投票都必須接受時間的嚴格檢驗。那些只是把公職當作一種生存手段的請繞道,那些有能力但無意願的請繞道,在當下中國,在社會主義中國更是如此。「革命從來就不是請客吃飯」,遊行示威更不是派對嘉年華。我從來不相信高薪養廉,「當你抱怨沒有鞋穿的時候,要知道許多人連腳都沒有。」

三、機會一生只有一次,從你製造黑心油、毒奶粉,貪污、行賄、出賣選票等的那一刻起,你就永遠喪失了參與政治生活的絕大部分權利,包括但不限於選舉權、被選舉權、遊行示威。源頭上嚴格把關,退場機制從嚴從重,因為中國有14億人口,因為沒有人不可替代,因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然,實行符合三個條件的菁英政治,前提必須是新聞自由、司法正義;而隨著國際規則憲法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競爭法律化,符合三個條件的菁英政治的正當性正日漸合理而高效,再借助新聞自由、司法正義,完全可以實現有效的權力監督與制衡。

目前符合三個條件的中國人,按照媒體10%+司法10%+教師20%+醫生20%+其它0.1%=保守估計會有600萬,而上限是14億全體公民。政治權利與公民的對接必須是精確、客觀、動態的。對符合三個條件的中國人,政治權利要進一步下放,像國家重大決策多數決、市級公職記名投票選舉罷免、遊行集會自由等;對不符合三個條件的中國人,尤其是民粹,政治權利要嚴格控制,一些政治權利在必要時必須收回。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第五部分 翻牆這一年之「我眼中的習近平」

雖然鳳凰網等門戶網站的頭版頭條幾乎永遠是中國領導人,但為什麼開放的資訊會讓我產生歐巴馬、希拉蕊比習近平、李克強還要真實的「錯覺」?

領袖的公信力不是造神運動造出來的,而是在一次次人類的苦難面前,用行動和信念拯救出來的。長輩教導我,判斷一個人,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

不管理由是什麼,柴靜和她的《穹頂之下》被封殺,這筆帳我要算到習主席您的身上。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如何平衡人類活動與環境保護,本來一次可以讓普通中國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危機意識的難能可貴的自省機會,和文化大革命沒有經過中國社會徹底檢討一樣,就這樣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裡了。而時間會證明——我們終究會為那些因為一時猶豫而錯過的、本可能早些挽回的機會而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

原本支持「反腐」的我,在柴靜事件之後,變得觀望而謹慎。改革的習近平,在14億普通中國人面前封殺柴靜的習近平,那些相互矛盾的習近平,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習近平?我想,這不僅是我這個普通中國人的疑惑,也是一些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企業家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