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民談「翻牆後的這一年」:在生平第一次遇見《正晶限時批》後,我被徹底震撼了

中國網民談「翻牆後的這一年」:在生平第一次遇見《正晶限時批》後,我被徹底震撼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人民的多數決與「菁英」的多數決之間,我選擇相信後者,只要「菁英」的基數大到可以忽略領袖的個人意志。

灰色資本外流可以理解,但清白資本同樣外流則不在反腐的預期中,至少不在我的預期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是媒體喊出來的。如果中國的改革是正向的(至少在人們的眼中),世界資本、特別是世界華人資本,本應該流向中國支撐產業升級才對,而不是剛好相反。在新聞自由倒退的情況下,在公眾搞不清楚司法正義是進是退的情況下,在改革缺乏有效的權力監督的情況下,社會又怎能消除普通中國人的那種始終揮之不去的歷史輪迴的不安全感?

消除中國人心中的霧霾,不是簡單的單雙號限行就可以做到的。

最近天太冷,我偶爾會坐在窗前曬曬太陽,感覺比空調暖氣還要溫暖舒服許多;改革如果缺少陽光,缺少普通中國人的堅定支持,又怎能抵擋住利益團體的壓力,又怎能和不合理的貧富差距對抗?僅僅靠國家機器與手中的權力可以做到這些嗎?

是時候讓國家重大議題的決策過程走出中南海;是時候讓權力與人民的互動,走出北京這個六百年來中國最高的權力中心;是時候讓公民知的權利,走出普通中國人那五千年來漫長而黑暗的歷史等待。

人類如何解決為了共同的目標所產生的意見分歧,決定了文明的高下。

基本的人權高於主權,國家機器即使在理想信仰的支持下也不能逾越這條紅線;但政治權利與公民的匹配必須精確、客觀、動態,一開始就把決定社會秩序的政治權利下放到每個人的身上,不僅是低效率,而且是不負責任的。

而一開始的遙遠而神秘的「錯覺」,這種權力與人心的距離,正在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中國人,淪為僅僅把當下的反腐簡單地視作一場權力鬥爭的看客,而這恰恰是一個正在脫離普遍腐敗陰影的社會主義中國所最不願意看到的。

中國人不能再一次做魯迅筆下的看客,再一次在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

結語

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歌。敘利亞3歲男童是這樣的小人物,雅茲迪少女是這樣的小人物,用不起原研藥又用不到仿制藥的患有癌症的婦女兒童是這樣的小人物。在文明的跑道上一路狂奔的人類,聽不到小人物生命最後時刻的吶喊,看不到建立在歷史繼承的舊有國界基礎上的全球權力與資源的分配不均,感受不到處於極端貧困與戰火的2億兒童,那每個瘦小的身上所承受的這個世界巨大的不公平。

遙望1848年那個工業革命與貧富差距相互激蕩的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向全世界無產者發出「聯合起來」的吶喊;167年後,在不合理的貧富差距的陰雲下進行科技革命的今天,全世界的中產者,全世界的知識分子,全世界只能默默承受的善良的人們,聯合起來了嗎?

聽不到回聲的吶喊,我們離雅茲迪少女與敘利亞3歲男童有多遠?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除非人類真正付諸行動,否則下一代沒有未來。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