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鮑伊致敬:那些年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或者不經意錯過的大衛鮑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衛‧鮑伊在主流中前進,在商業中前衛,他的演藝生涯不斷實驗、創新、超越自己,直到與癌症共處的生命終結前夕。他讓當前把文化創意產業喊得震天價響的江湖理論術士和三腳貓表演者們,顯得特別可笑。他也是令人尊敬、愛慕的批判文化行動的實踐典範。
2016年初始,大衛‧鮑伊(David Bowie)走了,坐進他的tin can,飛向另一個世界……
Though I’m past one hundred thousand miles
I’m feeling very still
And I think my spaceship knows which way to go
大衛‧鮑伊在主流中前進,在商業中前衛,他的演藝生涯不斷實驗、創新、超越自己,直到與癌症共處的生命終結前夕。他讓當前把文化創意產業喊得震天價響的江湖理論術士和三腳貓表演者們,顯得特別可笑。他也是令人尊敬、愛慕的批判文化行動的實踐典範。
《共誌》要邀請喜愛大衛‧鮑伊的朋友,一起透過文字與歌曲緬懷他。
1. 與Bowie共舞 致謝和揮別航向太空的David Bowie(魏玓)
說來也許奇怪,我對大衛‧鮑伊的「具體第一印象」是電影,而不是音樂。可能我聽過他的音樂,但沒特別記得;不過更可能的是,我本來就不是一個音樂咖,而比較常看電視和電影。
1980年代初,我們全家搬到台北,對各種「摩登」、「新潮」的資訊和文本充滿飢渴與好奇的我,記不得是什麼樣的機會看了《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那時對劇情其實似懂非懂,但片中角色間的情感糾結與流動,給我一種奇詭迷醉之感,至今難忘;我尤其深深被鮑伊飾演的英國軍官給魅惑了──青春期的我,完全無法抵抗那種形象的氣質魅力。
後來慢慢開始有意識地接觸他的音樂──而我一直覺得,鮑伊的音樂總是讓我離不開他的形象(無論是想像他的樣貌,還是看到MV的具象)──他創造聲音,同時創造視覺,兩者分不開,而且總是不斷創新。
一直到聽聞他離世的消息,我的腦袋裡也是立刻浮現一個戴上頭盔,卻仍掩蓋不住孔雀藍的眼影的鮑伊坐進太空艙航向火星⋯⋯R.I.P. David Bowie。
是要逼死誰之我的最愛:〈The Sound and Vision〉
忍不住再選一首:〈Modern Love〉
2. 在我生命中的Bowie(簡妙如)
說說兩個與大衛‧鮑伊的共時感知。1980年代初,唸天主教女校初中的我,在學校例行周末電影放映會裡,看了很新的院線片《俘虜》。大衛‧鮑伊、坂本龍一,以及這部沒有半個女性的大島渚電影,同時進入視線。音樂、性別模糊的美男子,和無以名之的情欲,啟迪了青春時期的懵懂,埋下一些種子。這部片的原著小說,《The Seed and The Sower》,只能說奇妙。
從電影再被沖上音樂的岸邊,一直是按圖索驥般地聆聽那些大衛‧鮑伊經典名曲,認識他多變的面貌及曲風,尋寶似地一首首珍藏,暗自認為每個人身體裡都應該住著Ziggy Stardust。而那些在搖滾史裡,與伊吉·帕普(Iggy Pop)、路‧瑞德(Lou Reed)的曖昧胡混、了不起的合作,串起我對這批異星音樂生物──a.k.a.天才──的偏好(包括他歌裡致敬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巴布‧狄倫(Bob Dylan),或幕後合作的各方藝術家)。雖然到後來他們都變成又老、又帥、又還是很性感的異性戀男人,但無妨。那種跨越性的自由、魅惑與啟發,已經很夠。
第二次,是2013年的〈Where Are We Now〉。隔了十年再出新專輯,像是傳來「嘿,我還在」的訊息。與多媒體藝術家Tony Oursler合作的MV,鮑伊被禁錮在Q版人偶頭像裡,懺情般地重現他的柏林感懷。70年代的黑白影像,是美夢一般的舊日年少與自我放逐,是柏林圍牆還未倒塌前的世界,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還沒變成被全球資本霓虹所吞噬的百貨商場。但鮑伊在2013年已忍不住要問:「而我們現在在哪」?
這麼想時,我已不想列入現下的時刻了。Where are we now?追著他的死訊才細聽的最新《黯黑秘星》(Blackstar)專輯,只能折服。那首〈’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像外太空送來的電波般,還是深深地觸動了我。真心羨慕,死前還可以這樣揮灑。寧願他是跟我們開了個詭魅的、鮑伊式的玩笑,比如,其實是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演的。
甘願地一首首複習他的歌曲及藝術形式所帶來的衝擊,和他所啟發、合作、提攜的無數音樂人(包括最近的拱廊之火(Arcade Fire)),與無數美好演出。謝謝地球曾有這樣的藝術家,連結了大家殊途同歸的解放時刻,從華美的開始到最終。再見,20世紀正式地被送上火星了。
這時想聽的經典曲目:〈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2015年坂本隆一的獨奏版
非得再選一首:〈Where Are We Now〉
如果不再選一首經典現場會死:〈Stay〉
3. 與Bowie共舞(張雅晴)
說來好笑,第一次接觸大衛‧鮑伊是大學時在網路上隨便讀的一本言情小說,作者在某個橋段引用了〈Life on Mars〉還有〈Star Man〉的歌詞。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奇妙,怎麼會有言情小說跟大衛‧鮑伊能扯上關係呢。後來還曾寫信給作者,謝謝她介紹鮑伊給我。
還記得第一次在YouTube鍵入歌名,紅髮與藍色眼影衝擊著視覺,畫面上的人穿著水藍色西裝,我甚至無法分辨他是男是女,幽幽地唱著「It’s a god-awful small affair, To the girl with the mousy hair」,我就這樣陷入他迷人的怪腔怪調(根據我哥哥的說法)中。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