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變天,除了原鄉!原住民為何是國民黨的鐵票倉?

台灣變天,除了原鄉!原住民為何是國民黨的鐵票倉?
攝影/高信宗 Pungiya Ka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過去原住民立委選舉只要是被國民黨提名的,無須大力拉票也可輕鬆當選?

文:Vanessa(讀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學生,關注性別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現為《Mata‧Taiwan》特約記者。)

台灣的選舉有一種很奇妙的傾向,不管選什麼都像在選總統。

前(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新聞媒體多半圍繞在柯文哲與連勝文之間的角力,引起激烈的網路輿論效應,幾乎要讓大眾誤以為只有這兩個人在選市長,還是他們選的是總統?

2016年總統大選也不脫這種思維,先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參選,戲劇性地被形容為「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其他立委或相關行政部門委員的表態,儼然成為陪襯總統候選人,在輔選活動中為其背書的角色。

整個選舉過程中,除了倒數兩週,針對第九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的相關報導和評論在整體比例上顯然少很多,更何況是長期以來受邊緣化的原住民立委。

國民黨長期把持,立委重視黨意大於民意

雖然近幾年無黨籍的原住民議員勢力持續增加,但依舊難以抗衡囊括多數席次的國民黨。綜觀近5屆的市原住民議員的政黨背景,原住民選區仍是國民黨長期穩定的議員席次來源。在1998年國民黨甚至獨佔了原住民議員的全部席次,隨後的4屆選舉也仍能佔有6成席次。

圖表來源:datajournalismNTU

圖表來源:datajournalismNTU

從過去5屆(含今日結果剛出爐的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的山地及平地原住民立委席次來看,國民黨自2008年後均穩佔6成以上席次(4席次):

製表:Mata Taiwan

製表:Mata Taiwan

事實上,雖然一般認為現行選舉制度是維繫台灣民主的關鍵機制,但對於原住民來說卻是被迫接受。立法院的6席原民立委長期受到國民黨把持,不僅有原民立委出席率低落、質詢頻率不斷下降的問題,也因為原住民電視台受到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牽制,有欠缺獨立監督的嫌疑,導致雖然推出人選進去立法院裡面了,卻是一再複製黨意來做事。

本次受時代力量優先提名的新科不分區立委,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高潞‧以用‧巴魕剌說:「我們原民立委除了遵從黨意之外,還有財團、金錢、權勢,甚至有立委公開表示說,我是原住民,但我也是忠貞的國民黨立委。因此,原民立委為了服從黨意、金錢意就忽略了民意。」

她指出,像是前(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很多人可能以為原住民會參與是因為底層勞工的比例佔很大,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離開部落向都會流動的原住民,有很多人從事服務業的工作,然而,原民立委在當時並沒有真正為原住民發聲,反倒支持黨國經濟發展。

原住民為什麼至今仍然是國民黨(泛藍)的鐵票區?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國民黨如何在原住民社會紮根談起。

光復初期黨政合一,逐漸收編部落結構

首先,在日本統治台灣末期,日本殖民政策的細緻入微,成功地讓多數原住民成為習於順從國家權威的子民,因此在國民政府剛接收台灣,也接管原住民部落社會時,並沒有發生任何衝突(白色恐怖的衝突是在1950年之後)。

起初在「黨政一體」的時代,國民黨的黨部組織很快地進入部落地區運作,約於1950年代開始,國民黨在各鄉鎮(含山地鄉)普遍設立鄉黨部(民眾服務站),平時除了從事組織拓展外,也會做地方服務的工作 ── 透過地方黨部,舉凡地方選舉到中央公職人員的選舉,國民黨得以有效組織人脈、搭配行政資源,因此掌控了原住民的選情。

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在他的博士論文做的是《原住民參選立法委員》之研究,以族人的角度,對於當代原住民發展有深入而細緻的觀察。根據他整理的口述資料,原住民長期習慣對於國民黨的感情,源自於地方黨部人員參與婚喪喜慶等的一些實質接觸;即便政治人物沒有實質績效,卻因為認得、有互動,就會解讀成「國民黨比較關心他」。

但另一方面,卻是地方耆老或頭目的權威遭到威脅或監督的問題,「國民黨可能會放話說:你在這方面作不好,你這個頭目都沒辦法幹喔!以後沒有機會。」變相使部落傳統社群結構逐步被收編進國家政府體系的過程。

Photo Credit: 古天熱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古天熱 @ Flickr CC BY SA 2.0

國民黨組織輔選策略,讓候選人輕鬆當選

為什麼過去原住民立委選舉只要是被國民黨提名的,無須大力拉票也可輕鬆當選?

這就要談到國民黨的輔選策略,最重要的是組織戰,將黨、政、軍及相關外圍組織動員起來,外圍組織如婦女會(山地鄉通常以鄉長夫人為首)、以青年為組成對象的救國團組織等,會進行政戰系統的輔導配票和人力支援,協助成立後援會、發放文宣,而投票當天放假的官兵會被指使去支持哪一位候選人。

因此甚至影響到1980年代原住民族自覺運動的興起,以及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雖然提出了對原住民較為尊重及宏觀的原住民族政策,卻仍因為在國民黨對民進黨的污名下(見下海樹兒的整理),始終無法獲得多數原住民的支持。

弔詭的是,民進黨在1993年擬具的政策白皮書提出相對完整的原住民政策,包括原住民族自治、推動原住民族教育、保障司法、中央設立少數民族事務部(今原民會)等,後續也都有相關保障政策,卻仍無法相對獲得原住民認同,選票也有停滯不前的傾向。海樹兒在研究中整理以下重要因素。

民進黨「台灣人」原罪、耕耘原鄉亦不足

一、過去大部分所謂的「外省人」是泛藍或國民黨籍,而大多數支持泛綠和民進黨的人是講河洛話的平地人,平地人多半是閩南系統,但對於原住民來說,早在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前,同化平埔原住民族、入侵開發平地部落的,也是這群人;相對而言,在當時「外省人」與原住民的衝突或利益糾結是不多。不過,就往後的歷史發展來看,民族關係的糾葛在民進黨、國民黨都有,所以並非能夠充分解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