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朵「太空花」盛開 NASA:2018年種番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NASA將於2030年代開啟火星之旅,若在太空上種植農作物,則可相對減少物資補給量,對改善太空站以及飛船內的空氣及水交換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中央社報導,美國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在推特(Twitter)宣布,國際太空站(ISS)上有棵百日菊已經開花,還上傳一張有著13片花瓣的橘色花朵照片。凱利寫道,「第一朵在太空生長的花首度亮相!」「是的,有其他生命在太空中形成」。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指出,希望在2018年能在太空種植番茄。
#SpaceFlower out in the sun for the first time! #YearInSpace pic.twitter.com/Cghu9XGv1J
— Scott Kelly (@StationCDRKelly) 2016 1月 17日
Yes, there are other life forms in space! #SpaceFlower #YearInSpace pic.twitter.com/BJFWvQXmBB
— Scott Kelly (@StationCDRKelly) 2016 1月 16日
百日菊的栽種系統之前用於生長羅美生菜:種子種於煅燒黏土,注重通風,以利植物生長。長出的植物以紅、綠、藍三色LED燈照射,並以自動施肥器施肥。在這棵百日菊開花前,NASA在部落格中說,選擇百日菊並不是因為它們很美,而是想要「協助科學家了解植物如何在微重力狀態中生長開花」。
在實驗過程中,太空人們曾一度認為實驗失敗了。一開始百日菊花無法完全吸收水分,水汽通過葉子滲透出來,造成植物生長環境過於濕潤。自由報導,去年12月底凱利曾在推特上傳一張照片,顯示百日菊狀態不佳,葉子捲縮且發霉。他當時說:「我們的植物看起來不太好;這可能成為(人類)移民火星的一個問題。」
新頭殼報導,「當植物沒有成長地很完美」,NASA甘迺迪太空中心植物小組負責人馬薩(Gioia Massa)博士表示:「我想我們已經從中得到很多,而我們現在正在學習關於植物和流體之間的關係,以及要如何在地面和太空站之間操作。不管最後開花結果如何,我們都將獲益良多。」
國際太空站擁有能夠在無重力環境下培育蔬菜等植物的實驗裝置,計畫始於2013年3月。2014年開始進行「小蔬」(Veggie)實驗,以期瞭解如何在微重力下栽種植物,8月日本太空人油井龜美已試吃過第一次栽培成功的萵苣。成功栽種百日菊對於將來長期的宇宙飛行所必要的食材生產,可說是邁進了一大步。

Photo Credit: NASA –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中時報導,在NASA官方推特上,有人套用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登月時說的名句「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改為「個人一小口,人類一大葉」。在太空裡種花要比種蔬菜困難得多,因為花卉對於光照和其他環境條件要求更加嚴格。目前,太空人的食物大部份是長期儲存的冷凍乾燥食品。太空人偶爾嚐試種植新鮮水果和蔬菜,但是很快就吃完了。
國際太空站植物種植室計畫負責人史密斯(Trent Smith)在部落格中寫道:「百日菊與萵苣大不相同。百日菊較易受各種環境變數影響,對光的敏感度較高,生長期也較長,介於60至80天。因此,這是更難種的植物,如果能夠種到開花,讓百日菊撐過較長的成長期,它就成為在種植番茄植株前很好的前導實驗品種。」
自由報導,種植可快速發芽的百日菊,對於未來在更長程的太空任務中生長新鮮食材非常重要。番茄、藍莓和紅生菜這類含有抗氧化劑的食物以及百日菊這樣的花卉,「將有可能改善人們的情緒,有效地抵禦太空輻射」。NASA計畫在2018年種植番茄,此前他們將持續試驗其他作物的栽種。今年美國民間企業「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將運送大白菜與紅羅美生菜的種子至太空站。
科技新報報導,NASA將於2030年代開啟火星之旅,太空人能否在太空中自給自足相當重要,若在太空上種植農作物,則可相對減少物資補給量,對改善太空站以及飛船內的空氣及水交換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太空人視野所及不是白色、就是鋁金屬,因此這項實驗還能測試種植植物是否會對太空人心理帶來正面的影響。馬薩博士指出,「人類離地球越遠、為時越長,基於食物與心理層面等好處,生長植物的需求就越大。」
Tags:
AI驅動行銷新境界!微軟聚焦Copilot探究人工智慧創變行銷新動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銷人應該把最關鍵的時間,投注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在過去,多數行銷工作者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進入AI時代,人工智慧大幅改變行銷模式,想知道如何利用生成式AI提升行銷決策與執行效率?微軟與INSIDE POSSIBLE合辦AI社群聚會「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第一手解密行銷結合AI的使用情境,讓所有行銷人智慧工作、智勝未來!
身為行銷決策者或在第一線作戰人員,是否感覺永遠被時間追著跑?總希望有三頭六臂,同時要發揮創意靈感,又要兼顧數據洞察的雙軌能力,提升自家品牌的各種行銷成效;甚至行銷部門被賦予扮演業績助攻手,創建嶄新的顧客旅程、提供個人化行銷溝通,進而幫助品牌招攬新客、喚回舊客,挖掘更多潛在商機。
然而,要達到上述情境價值,行銷部門卻總覺得使不上力!原因為何?仔細觀察現在行銷成員的工作模式,可以發現行銷成員當前遭遇到幾類困境:
- 數據分析---進入MarTech時代,行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彙整數據分析,並且還要進一步洞察數據來優化決策
- 創意內容製作---需要不斷產製吸引消費者的內容,而且要同時兼顧創意與成效
- 多通路行銷---通路碎片化,行銷人需整合及管理多個渠道的行銷活動以觸及更多潛在顧客
- 廣告成效優化---伴隨數位廣告成本逐年增長,以及行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以有限預算轉換最高投資報酬率
- 因應變化的韌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擬定準確的行銷決策更具挑戰
上述難題,我們為什麼可以清楚得知?這些內容,其實我們也是運用生成式AI,透過精準提問來得知相關解答。另外,為了佐證資料正確性,從這些回覆的參考資料來源,我們也從調研報告,確實找到幾項真實的數據。
像是HubSpot最新發布的《行銷狀態報告》(The State of Marketing 2023),裡面就提到,平均行銷人員每天花多6小時在手動工作,相信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甚至是AI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他們的策略效率一定能贏過那些仍然沒有使用的群體。
翻轉行銷日常!微軟示範Copilot如何成為行銷人的絕佳助手
上述討論在在可以發現,現在行銷人員面臨的難題是相當多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將會更為複雜。AI,正是能輔助行銷人克服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長行銷成效的解方之一。
根據Gartner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所有組織當中,大約會有75%的行銷職能將會結合人工智慧,過往生產型的工作,將會轉行變成更具策略性的活動。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這一兩年積極把人工智慧導入到內部組織的行銷流程,從策略擬定到落地執行,以更敏捷且以數據為基礎的方式,來應對未來的商業挑戰。
另一方面,進入注意力破碎加上媒體分眾化時代,根據統計現代人每日平均接觸達4,000則廣告訊息,平均注意力時間剩下8秒。對行銷人而言,根據消費者輪廓進行明確地分眾,並且因應不同分群,設計出最適合的溝通內容以達到精準行銷,這些都能開始藉由AI提供輔助。
像是Dynamics 365 Customer Insights根據顧客過往的搜尋、互動、交易等行為數據,透過AI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找出產品喜好、平均購買量、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等具有價值的見解;搭配具有相似購買模式的其它顧客經驗這類洞察資料,藉此建立起個人化的顧客旅程,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提供預測性的產品推薦。AI能幫助品牌在不同檔期實踐精準行銷,也讓行銷人可透過分析儀表板追蹤成效,有助於行銷策略的優化。
對此,微軟攜手INSIDE將在12月15日,於台北艾麗共同舉辦INSIDE POSSIBLE AI社群聚會,以「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為主題,從數據洞察、媒體廣告創意、決策效率、乃至於AI衍生的著作權等多維度議題切入,提供行銷領域工作者,一場充滿實戰應用的知識饗宴。
本次活動議程,邀請KPMG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創新服務的林大中,帶來第一手最新2024行銷趨勢;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李致緯、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將分別從媒體廣告提案成功變現,以及行銷打造全新顧客旅程扮演業績助攻手等主題,剖析如何運用AI工具結合預測受眾輪廓、尋找潛在顧客的具體方式。
另一方面,微軟代表的相關講者,會從不同構面演繹AI的使用情境。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希望翻轉行銷長的思維,講解如何從不同角度理解AI、結合AI;台灣微軟技術專家林毓忻將說明Copilot的重點功能,重塑行銷人的過往工作模式;台灣微軟法務副總經理廖怡苓則從法律議題著手,探究創意工作使用AI生成內容需注意的規範。
不論您是企業C-level決策層或第一線作戰人員,只要渴望掌握最新MarTech行銷應用趨勢、以及希望知道怎麼運用AI,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這場「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將是揮別2023、放眼2024的交會時機,最重要的一場行銷盛會。


活動資訊
名稱: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
時間:2023/12/15(五)13:30-16:00
地點:台北艾麗酒店5樓 楓柏廳(110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8號)
活動名額數量有限,點此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