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獵人》原聲帶:孤茫荒野中,日本音樂教父坂本龍一的電子實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味以電子樂與弦樂營造酷炫神采與節奏力道的電影音樂年代,坂本龍一、Alva Noto、Bryce Dessner示範了電子樂與弦樂也是寫情,寫景的利器。
文:Mingus
1823年,美國首位經營毛皮交易的商人威廉亨利艾許利創立的洛磯山毛皮公司號召獵人前往密蘇里河進行交易,途中遭遇北達克塔州原住民族人的突襲。之後,獵人休葛雷斯遭遇灰熊攻擊凌虐,隨後被其他獵人遺棄。葛雷斯在沒有物資與武器的情況下,獨自經歷長達320公里的荒野雪地求生。獲得本屆奧斯卡12項提名的《神鬼獵人》(The Revenant)就是根據這段史實改編而成的電影。
►李奧納多靠《神鬼獵人》備受矚目,什麼時候原住民族也能得到同等關注?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在片中飾演的葛雷斯,他在加入毛皮公司的交易行動前,曾經與原住民族的女子結婚,他的妻子在村落攻擊事件中喪生,他與兒子相依為命,電影英文片名「Revenant」這個字指的是「看得見的亡魂」,妻子的亡魂成了葛雷斯在遭到獵人隊伍遺棄,兒子被一名獵人殺死之後,支撐生存意志,還有將懷抱著替兒子復仇的意念轉化為自我救贖的力量。
《鳥人》的奧斯卡名導阿利安卓岡札雷茲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的山林雪地進行實景拍攝,同時經由鏡頭營造出讓觀眾宛如置身其中,與主角一起經歷這趟身體與心靈的嚴酷試煉旅程。
日本音樂教父抱病相挺
導演在初剪版本的《神鬼獵人》中所使用的臨時搭配音樂,正是坂本龍一與德國視覺藝術家與電子樂樂手Carsten Nicolai(Alva Noto)的音樂舊作;還有弦樂四重奏The Kronos Quartet徵召為2013年專輯《Aheym》指定合作的作曲家,同時也是搖滾樂團The National吉他手的Bryce Dessner所譜寫的音樂。導演在完成電影拍攝後就鎖定這三位音樂人接下任務。
導演與坂本龍一的接觸是他打電話取得在《火線交錯》(Babel)片中使用坂本龍一樂曲的版權,兩人首度打照面是坂本龍一在2010年邀請阿利安卓參加他在洛杉磯舉行的鋼琴音樂會。到了2015年5月,阿利安卓邀請坂本龍一到洛杉磯看《神鬼獵人》這部片。邀約之初,由於坂本龍一在2014年6月間經診斷罹患咽喉癌,免疫系統仍處於逐步恢復的狀態,他有點猶豫。
不過,基於對導演的處女作《愛是一條狗》(Amores perros)開始一直到近作《鳥人》的喜愛,而且深受導演在《火線交錯》尾聲經由選用自己在1996年創作的憂傷樂曲〈Bibo no Aozora 美貌の青空〉所呈現的影音情境帶給自己的感動,坂本龍一答應了邀約。
坂本龍一:瑰奇音樂烏托邦
坂本龍一在1978年以Yellow Magic Orchestra樂團成為電子樂的先鋒,營造出電子樂烏托邦的視野。2014年接受癌症治療療程的這段期間,是他踏入樂壇40年來首度中斷音樂創作。
他的電影音樂作品包括:榮獲奧斯卡原創音樂獎的《末代皇帝》;榮獲金球獎原創音樂獎的《遮蔽的天空》;榮獲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電影音樂獎,採用類比合成器進行創作的《俘虜》;獲得葛萊美獎最佳電影音樂作曲獎提名的《小活佛》,還有《高跟鞋》、《蛇眼》、《雙面驚悚》,以及《東尼瀧谷》、《一命》、《欲虫》跟在罹癌之前接下由日本國寶影后吉永小百合的《若與母親同住》等日片。
Alva Noto:啟動德國電子實驗
坂本龍一在體力仍待恢復的情況下,邀請他在2002年至2011年間合作了五張融合鋼琴與電子樂元素,充滿極簡抽象派藝術風格專輯的德國藝術家Carsten Nicolai加入《神鬼獵人》的音樂創作行列。
Alva Noto是德國藝術家Carsten Nicolai在進行電子樂實驗創作的代稱,他在藝術創作上,喜歡將個別的藝術形式整合為一體,經常利用數學中的代碼,還有隨機、自行組成的結構方式進行創作,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都有展出他的作品。
在音樂實驗方面,他喜歡創造出具有符號,聲音與視覺象徵的作品,他把這樣的實驗帶進電子樂,擅長glitch(利用失靈的聲音媒介與人工聲音所製作的音樂)與microsound(一種在聲音與訊號處理的過程所發出的低於十分之一秒的聲音)。
電子與古典跨界融合
坂本龍一展現了極簡抽象派藝術風格的電子樂風格,他用了兩個音符的緩慢移動步調,襯上運用電子樂模擬的風聲音效,譜寫了帶有荒涼感覺與殘酷感受的電子/弦樂主題音樂〈The Revenant Main Title〉,這段音樂把影像裡頭的荒野景象,還有主角孤立無援的處境做了相互呼應,帶出了從景致上的視覺到主角心境都有著揮之不去的「寒意」。
另一段主題音樂〈The Revenant Title 2〉則是以鋼琴與提琴的樂聲相伴帶出主角喪失親人的沈重與哀痛心情。
打造電影配樂新高度
電影裡每段影像情節給人的感受,都在電子樂的細微旋律變化與聲音設計效果的抽象布局,再加上弦樂的烘托下予以具象化。像是主角躺在擔架上時出現的音樂〈Carrying Glass〉就浮現出悲憐的感覺,而在充滿戲劇張力的殊死戰段落出現的音樂〈Final Fight〉在激動的打擊樂與扭曲的聲響加持下,讓焦躁與不安的感受瞬間爆發。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