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打造「國防自主」:軍購預算支持台灣本土國防工業,2500億軍費自己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蔡英文的政策規畫,未來將把部分軍購預算拿來支持台灣本土國防工業;藉由這樣的練兵,既為台灣創造產業發展空間,也能稍有「國防自主」的雛形。
文:劉志明|財訊雙週刊 第494期
由於兩岸政策的差異,以及認為「女性不懂軍事」的刻板印象,國防一向是蔡英文被競爭對手質疑處理能力不足的罩門;但她的幕僚表示,蔡英文國防智囊團中就有好幾位退役上將顧問,她對國防的發展並不陌生,而且還準備將其產業化,目前已有一套完整的發展規畫,目標是推動國防工業與台灣民間企業交流,並將先進技術留在台灣。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陳文政,是蔡英文「振興國防產業政策」的召集人,一年多來他南來北往,探訪台灣民間國防相關企業的次數就達285次,與許多台灣龍頭廠商高層更談過5次以上。他確信,如果把台灣的民間技術提升,融入台灣的國防工業中,不但可促進經濟發展,還可將國防技術根留台灣。
力推國防技術本土化
政策幕僚訪問民間廠商285次
由於台灣的軍購預算動輒數千億元,如果能把部分預算挪來支持本土的國防相關產業,不但可以為台灣帶來正向的經濟效益,還能提升台灣軍事用品的自製能力,因此蔡團隊從具有「軍民兩用」特色的產品中,尋找出有潛力的公司,積極培養發展,估計從2016到2020年間發展國內航太、造艦、資安等相關的商機,可達2500億元,增加8000個工作機會。
陳文政舉例說,台灣空軍AT-3教練機自1984年服役迄今逾30年,國防部將要求汰換AT-3。根據空軍規畫,將採購66架高級教練機,耗資690億元,但過去政府並沒有高級教練機國造的政策,軍方初步希望採購義大利研發的M-346或者是南韓KAI的T-50金鷹教練機。
但陳文政認為,如果台灣有能力製造教練機,卻買了國外的飛機,不但錢被國外廠商賺走,後續飛機維修經費也高達千億元以上,政府如果不支持自己的廠商,台灣的航太人才與技術也留不住,產業永遠無法提升。所以他認為,新政府上台之後,一定會堅持飛機國造的政策,落實振興國防產業政策,台灣民間航太技術才會提升,未來才可能研製更高階的飛機,而這將以台中及桃園中科院為據點。
國艦與潛艦開發自主
扶植相關廠商 爭取國內外訂單
不只空軍高級教練機要自己製造,蔡英文也宣示將啟動國艦國造戰略,更企圖研發1500噸級潛艦的原型艦,計畫在10年內下水成軍,並進入量產,其中以高雄、宜蘭等為基地的船艦工業,啟動國艦與潛艦的研發。
陳文政研究台灣百餘家各式造船廠,其中至少有台船、慶富、龍德與中信等四大造船廠都有可能執行國艦國造的計畫,如果能把中科院的技術與台灣本土造船廠與相關廠商的技術能力整合,他有信心,台灣絕對有能力製造性能優異的軍艦與未來的潛艦。
陳文政透露,宜蘭有一家中型造船廠龍德,原本只是承造中小型船艇起家,但2012a年承造海軍新一代陀江級飛彈巡邏艦,在2014年底已經成功交艦。龍德也因為承接國防軍艦的案子,不惜成本提升自己,了解先進中型軍艦的施工設計,因此也培養許多造艦人才。據悉,就連國外軍官來台參觀,都驚訝台灣的造艦技術,這就是國防工業幫助台灣民間廠商提升技術的例子,他相信,政策堅持下去,未來這樣的成功例子會更多。
若政府透過國防工業,推動台灣航太與船舶製造,未來確實對產業發展會有不小的幫助,日前漢翔董事長廖榮鑫、長榮航宇董事長王宜恭與工研院機械所以及工具機中心技術研發團隊,同時結合上銀、台中精機等工具機廠商,共同簽約成立台灣「A-I-M航太工具機產業技術大聯盟」,就是要聯合相關台灣業者,共同爭取亞太航空零組件訂單。
廖榮鑫強調,面對全球競爭,在全球供應鏈逐漸整合趨勢下,台灣需要聯合業者與工研院技術整合打亞洲杯,以提升台灣航太產業的競爭力。
而主導台灣業者聯合作戰的主角之一、工研院工具機中心主任陳來勝指出,航太產業是台灣業者有能力去爭取、且不可或缺的未來產業。根據全球主要航太製造業者如美國波音、歐洲空中巴士公司推斷,在未來20年,全球將有3萬4000架新飛機的需求,總產值將達5.2兆美元;另外,且受到中國、印度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大幅度成長的刺激,亞太地區將占新飛機產值市場的3分之1以上,市場需求量為1.2萬架,總產值也有1.7兆美元。
航太產業不只產值高,還有訂單穩定的特色,更是各國積極爭取的市場,台灣在此領域當然不能缺席。陳來勝強調,新飛機的性能、可靠度和燃油消耗率,將是航空公司選擇時的最主要考量,要讓台灣航太產業走得穩當,台灣工具機產業製造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因為美國、德國以及日本航太工業強大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工具機的技術好,才能生產出強度高、輕量化的航太零組件。
而台灣的台中本來就有完善的工具機供應鏈,有很大的優勢,未來只要透過漢翔、長榮航宇等航太Tierl業者的認證,證明台灣生產的工具機確實可以製作特殊航太零件,對爭取訂單相當有利。
陳來勝舉例說,過去做某個航太零件需要用日本的機器,一台工具機要花2000萬元購買,但以台灣的工具機做出一樣的東西,機器卻只要600萬元,而且品質與精度都一樣;因此在台灣航太業者與工具機業者一起合作下,爭取訂單的利潤更大,更有競爭力去加強研發,如此相輔相成,讓產業發展更好。

Photo Credit: 財訊
航太業者要打亞洲杯
供應鏈受惠 工具機添薪火
承通投顧副總高憲容指出,政府政策支持國防工業,最先受益的就是航太產業,其中台灣有能力製作飛機的公司,主要是漢翔與長榮航宇,因此這兩家公司的相關零組件供應鏈都會受益,例如台灣航太龍頭漢翔,在高雄岡山引擎機匣三廠,以及台中沙鹿的先進複合材料中心擴廠後,今年將開始投產,因此今年營運一定比去年好,公司未來還有機會取得波音與空巴訂單,營運穩定向上。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