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新於舊:fish.the首張專輯《宮》製作後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種「啊,電子音樂的標籤就要抓不住了」的溢出感,恐怕比早已溢出框架的赤裸噪音更可貴。
在吉野家坐下,第一次仔細端詳對方左手臂上的刺青。似乎是久了,又或許是他皮膚的問題,這個德國工業搖滾重要樂隊「新建築倒塌」(Einstuerzende Neubauten)的團徽,黑中帶紅,微微發紫。從高中起,就不時暼過這像人又像魚骨的圖騰,沒想到哪一天正好在一位叫fish的音樂家身上發現。
我曾在地下社會參與過「床上暴動」的刺激表演,但真正看到fish並聽他放音樂,已經是在近兩三年的動漫音樂派對(如 Otaku Attack)上,而今我竟是其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宮》(Gōng)的製作人。本文是「失聲祭第100回」的相關討論,希望從唱片製作和類型音樂兩個方面,突顯fish這份作品可能為噪音或聲音藝術帶來的反思。

Photo Credit : 葛昌慧
當代可能沒什麼「新聲音」嚇得了人了?
所謂的新聲音,指的是前所未聞的音色、調性、乃至樂曲結構。我相信,此時此刻世界上仍有許多人努力著,但不可否認,二十世紀後,很少聽到「某某主義」或「叉叉運動」了。這並不是說一窩蜂地搞點什麼就特別酷炫,而是說對於「提出新典範」這件事,人們有些欲振乏力。當新的聆聽內容尚未出現,人們又渴望獨特時,以新手法發出既有的聲音就成了另類選項。
如此一來,聆聽者要辨識出「新意」,反倒無法倚靠直接的感官體驗,而必須穿越這個層次,認識背後的手法。這使我們難免要繞過聽覺,踏入另外兩個領域:視覺和概念、或表演和展覽。於是,在表演中,藉由觀看(或觸碰),我們發現,藝術家用了不同器材發出其實並不陌生的聲音;在展覽中,藉由概念與論述,我們發現,藝術家藉由同樣不太陌生的聲音創造了不同意義。
聲音藝術的定義固然有爭議,但就其範圍來說,應無太大疑難:自從錄/播音技術發明以來,聲音不只發生在現場或當下,還能脫離原始脈絡,在不同時空中重複播放,聲音藝術因此橫跨了「表演藝術」和「錄/播音藝術」,一方面瞬時、無法再現,另一方面永恆、可不斷重複,而正是後面這個特質,讓聲音有了自己的生命。透過表演和展覽、視覺和概念表達聲音,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錄音與播音作為進一步獨立表達聲音的方式,在當代藝術體制中卻被忽視了。

Photo Credit : 葛昌慧
然而,「聲音藝術」這個詞要保有其字面意義,聽覺在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就是必要的(注意:不是充份條件,因此並不排斥與其他感官元素結合),而不論播音的載體形式(卡帶、黑膠、光碟、線上下載或串流)為何,在表演和展覽之外,保留聲音作品發表與集結的管道仍然重要。在此意義上,唱片製作(暫不論實體或虛擬)不僅並未過時,更可說是聲音藝術的基底,因為它意味著聲音的相對獨立性。
噪音/電音
這也是何以K社(Kandara Records)不只為音樂家辦演出,更持續發行唱片。製作《宮》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穿梭在演出現場與錄音室之間,體驗「表演藝術」和「錄/播音藝術」的不同邏輯。2014年底,在林育德(電子音樂家/劇場配樂)的發片演出中,我邀請不久前才在失聲祭表演的 fish 上場,並問他有無作品現場販售。他說沒有後,隨口丟了一句:那這場表演的錄音來發一下好了!我們就這樣走到現在,歷經2015年三次左右的現場錄音,配合幾首躺在音樂家硬碟中十幾年的曲子,最終形成這張專輯。
不管是在 The Wall 還是 Revolver,現場活動要求五感並用,聽音樂時,不可避免地會望著台上忙碌的表演者和周圍搖擺的觀眾,感受整體氣氛,林育德與丁啟祐(aka. DJ Ziet)則在一旁小心錄音。與此相反,在錄音室進行後製與母帶製作時,所有心神只集中在聲音上。fish 和工程師劉奕宏(漂流出口《逆游》的錄音師)仔細討論聲音細節,從某小節某一拍的延音到整個錄音段落的刪改,就像把細胞取出,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樣,只為了「聲音體」能夠符合藝術家的想像。
這張專輯前半段,雖然幾首曲子有清楚、輕快的拍點,但相信盤踞大家腦袋最深的,會是第四到六首的噪音長曲,專輯後半段或說第九首開始,才有多數人熟悉的電子舞曲節奏。有趣的是,若以兩三首為單位,整張作品也是「噪音-電音」的態勢。想起fish曾跟我說,他的作品總有這兩個面向,因此在這兩個圈子都格格不入。對於幾乎以發行即興和噪音為主的K社來說,這也是有趣之處。
的確,fish 的作品不只不那麼噪音,在噪音的部分,也不是K社幾位朋友熟悉的樣子(若讀者願意聆聽,可查找 japanoise 或 harsh noise)。可能由於使用的器材,fish的噪音聽得到某些純粹的波形。用幾何圖形比喻,就像一條帶些毛邊的「線」,這條線有著自身的發展,毛邊也會隨著這個發展有所變化;我們平時聽的噪音,則更像充滿點與各種紋理的「面」,由於結構的變化不明顯,令人享受的,是點與各種紋理在這個面上的跳躍與交錯。

Photo Credit : 葛昌慧
電子音樂的標籤就要抓不住了
這些比喻無疑很抽象且個人。但我想說的是:聲音藝術家做的噪音,並不比電子音樂家(或搖滾樂手等)做的更正統或純粹。若對某種聲音元素或風格感興趣,不管是噪音或即興,除了聆聽以此為主體的作品,也可以往它們所在的各種音樂類型中尋找。捨棄了調性與節拍的作品,雖能自成一格,但這種捨棄的衝動與勇氣,又或打破音樂類型框架的企圖,也能在各種類型的音樂中覓得。與其以噪音取捨聆聽對象,或許從「意念」與「手腳」的落差來看更有趣。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