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瘋啞訟——淺談聲音載體的偏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音樂類型背後代表的,是聲音的頻率與震幅等參數。但與其說它們決定了黑膠的刻製長度,不如反過來說,唱片本身限制了可刻錄的音樂類型。
這幾年,三不五時就出現黑膠復興的相關討論,不管是銷量如何成長,音質如何獨特,還是設計如何講究。現在,這股風潮從聽眾/消費者吹到了藝術家或廠牌/生產者,這意味著我們不只要面對如何聽黑膠(如調整唱盤、收藏唱片和擺放音響),還要面對如何做黑膠的問題。筆者膠齡尚淺,亦非專業音響工作者,但或許能就僅有的一兩次黑膠製作經驗,提出一點淺見:黑膠不是一個「中性」的聲音載體,它可能只適合特定類型的音樂。
在2015年下半與全球幾十家黑膠工廠的通信過程中,除了收到「抱歉,我們生產線已滿,無法接單」或「請注意,目前刻製一張唱片約要三到五個月」等回覆外,查找各家工廠的資訊時,一定會看到唱片刻製的時間限制。好心的廠商會提醒你,哪些類型(或風格)的曲子,最好限制在幾分鐘內(和特定轉速)才不會影響品質。
由於黑膠盤面的物理空間限制,某些音樂需要的刻痕間距較大(如低音特重者),導致可播放的時間較短;若塞入長時間作品,則刻痕間距縮小,跳針風險增高(請以側剖面想像:將黑膠盤面視為一條水平線,我們等於要在這固定的長度上分配V型溝槽的數量與間距)。
這多少解釋了何以舞池前方的DJ總忙著低頭找換唱片,進而使用重播、疊放等效果-這可不是為了耍帥,或者只是音樂性使然,而有一部份是因為低音深厚的重拍黑膠,恐怕一面才十分鐘左右,你不趕快接歌,歌沒了,「哥」也就走了。這也讓我們理解,何以在章節繁複的古典詩篇前,「您」能舒適地坐著喝杯咖啡,仔細聆賞一面可能半小時(甚至近四十分鐘)的唱片-無擾人心律的低音,方能免於喝兩口就慌忙起身給唱片翻面的窘境。換言之,音樂家和聽眾的行為,乃至整個聆聽文化,深深受到唱片物理限制的影響。

Photo Credit : Corbis/達志影像
音樂類型背後代表的,是聲音的頻率與震幅等參數。但與其說它們決定了黑膠的刻製長度,不如反過來說,唱片本身限制了可刻錄的音樂類型。黑膠有可承受的聲響範圍,某幾類音樂正好座落其中,這也是為何在黑膠的世界裡,這些音樂總是占大宗。打個簡單比方,黑膠的承受範圍若在2到7(暫不論單位為何),CD就是1到9,而古典音樂正好座落在5,因此可用黑膠也可用CD發行,也只有在這個狀態下,「CD音質好,還是黑膠音質好」的萬年爭論才有意義。但若今天某種音樂正好座落在9,硬要發成黑膠,就只有削足適履一途(如高低頻被去頭去尾,音量也被刻意壓低)。
但是,世界上還是有些藝術家或廠牌嘗試挑戰聽覺慣習,如時常被歸類為「實驗音樂」的噪音(Noise)。若藝術家的目的是音量超高或高低頻落差極大的作品,那除非經過仔細的後製與母帶製作,否則可能被工廠告知無法刻成膠片。一般來說,混音完,就應進入針對黑膠刻錄的母帶製作過程,而非自行調整到希望的樣貌,再交給工廠。
但是,即便經過精心後製,黑膠本身的物理限制也未必能呈現極端實驗性的音樂,如低頻相位有特殊變化(如「pan」的效果)的作品,又或(有一說)高頻超過16kHz的聲響(這可能第一時間不易聽到,但對某些極微主義電子音樂家來說,卻是會用到的素材)。這並非表示黑膠完全不能刻錄這些聲音,而是最後刻錄出來的聲音,和藝術家希望的樣貌會有明顯落差。因此,黑膠並非一個「中性」的載體,好似能容納各種音樂。說黑膠帶有某種「階級屬性」或許太超過,但它確實有「類型屬性」。
這就讓人想到伴隨黑膠熱潮而來的另一個有趣現象:「附上下載連結」。對此,鐵桿樂迷總會自嘲:反正我是買來珍藏、貢著的嘛,要聽當然聽電子檔啊,方便!不過,從製作的角度來看,事實是:對奇怪或刁鑽一點的音樂來說,黑膠這個載體難以縮小與藝術家創作意圖(或數位母帶)間的差距,所以才要附上電子檔。

丹麥作曲家 Søren Gorm 的具象音樂專輯 8 Lydsluser(Escho – ESC52, 2015) 及其下載連結,黑膠和電子檔的音質有明顯差距。Photo Credit : 張又升
換句話說,若沒有電子檔作為稍具原真性的對比標準(這當然也壓縮過,但在數位錄音的年代,這已相對接近母帶),那麼在消費者和藝術家之間等於隔了重重黑幕,甚至說難聽一點,不附上更清楚的對比,就是自欺欺人: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聽到的,就是離音樂家想法最接近的作品,而音樂家也心知肚明,黑膠和他嚮往的樣貌有很大不同。簡單來說,附上下載連結,不是讓你方便而已,而是要告訴你:我的音樂本來應該是這樣的。
當然,可被大量複製的音樂載體,很難和母帶或藝術家創作意圖零差距;聽眾或消費者也不是不知道自己聽到的音樂與母帶不同。但是,人類播音歷史的發展,至少是一直朝著縮小這個差距的方向前進的,也正是在這個艱困的過程中,許多有趣的聲音能夠在載體的演化中被聽到,特殊類型的音樂得以發行。法國具象音樂家Jean-Claude Éloy就曾強力推薦樂迷們聆聽其CD版本的名作《樂之道》(Gaku-No-Michi),並認為這比黑膠版本更能呈現他的創作意圖(至少一首四十多分鐘的曲子不用翻面)。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