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福爾摩莎演奏的聲音,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蕭泰然

為福爾摩莎演奏的聲音,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蕭泰然
Photo Credit : muse music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蕭泰然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師大音樂系,是極具才華的鋼琴家。所以如同許常惠的說法,蕭邦是蕭泰然「心目中的神」。之後,蕭泰然因家中出事,到美國去避風頭,陰錯陽差經歷當年蕭邦被迫離開祖國類似的遭遇。

金銀我攏無,只有將我所有的給您,就是我的音樂!
~蕭泰然 1938 – 2015

Photo Credit: pupilinblow@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pupilinblow@Flickr CC BY ND 2.0

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之稱的蕭泰然,1938年1月1日出生於高雄,1977年移民美國,一度因為創作而被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列入黑名單。

寓居異鄉期間,蕭泰然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作曲碩士學位,並開始進行創作,主要有宗教合唱、台語歌曲,或是為台灣民謠、通俗歌曲進行編曲。他認為,音樂家的責任在於將過去流傳於斯土的民謠、通俗歌謠妥善的整理,正如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的作品,亦可聽出他們的民謠風格。

1993年,蕭泰然以歷史使命感的心情開始譜寫《1947序曲》,創作契機旨在紀念二二八事件,並藉此鋪述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於1994年完成,在創作時因心臟病發,一度生命垂危,最終走過死亡幽谷,卻也因此使得這首作品更顯生命的光輝,曾在美國與台灣多次發表,他也以這部作品聞名於國際樂壇。在2000年520總統就職大典上,他則以《玉山頌》來歌頌、祝福人民與國家。

蕭邦與蕭泰然

蕭泰然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師大音樂系,是極具才華的鋼琴家。所以如同許常惠的說法,蕭邦是蕭泰然「心目中的神」。之後,蕭泰然因家中出事,到美國去避風頭,陰錯陽差經歷當年蕭邦被迫離開祖國類似的遭遇。在蕭邦心目中,波蘭是被俄國強權統治,在蕭泰然心中,台灣也被國民政府統治。所以他雖非因政治原因出亡,作品卻大多以思鄉之情爲旨,且與台灣在野勢力接近。

Frederic Chopin。Photo Credit : Corbis/達志影像

Frederic Chopin。Photo Credit : Corbis/達志影像

巧合的是,蕭邦帶著他的東歐民族風格,融合西歐發展的鋼琴曲型式、南歐義大利音樂美學,形成一種國際規格、獨特的新音樂風格。因此蕭邦心中雖燃熾熱的民族之火,卻很少人把他歸類爲「民族樂派」。蕭泰然在美國,同樣把台灣民族風格與西方音樂結合一起,走的卻是世界語言、浪漫風格路線,也不能算是民族樂派。唯一差別是,蕭泰然並沒有走在當時時代尖端,守成多於創新。氣質方面,「重」一點延伸到拉赫曼尼諾夫,「輕」一點跨進印象派的領域。

蕭泰然對本土古典音樂的貢獻

蕭泰然從一位鋼琴家蛻變成長至成熟、全方位的作曲家,除了外在不可抗拒的命運和愛樂者積極鼓勵的機緣以外,他的音樂才華、他的謙卑努力,還有他對臺灣故鄉無盡的關懷與愛,都是這些音樂結晶的原動力。回顧這位大師七十七年的生命,其對音樂的貢獻可以總結為:

1. 建立臺語教會音樂的本土古典風格。

長老教會在臺灣的歷史悠久,早期的宗教歌曲尚未建立本土風格,陳泗治曾做了第一首本土神劇《上帝的羔羊》(1936)以及一些詩歌,之後是蕭泰然的努力建立了臺語教會音樂的本土古典風格。

2. 以臺語詩詞譜曲,確立了臺語藝術歌曲的地位。

臺語在戒嚴時期受到打壓,臺語歌幾乎成為社會中低階層的歌曲。蕭泰然卻以臺語詩詞創作了數十首美麗感人的歌曲,甚至譜成大型清唱劇,確立了臺語藝術歌曲的地位,提升了臺語詩詞的藝術價值。

3. 創造了典雅的臺式沙龍音樂風格。

蕭泰然對鋼琴語法得心應手,所以他創作的每一首鋼琴曲都是優美流暢,深得鋼琴家的喜愛,作品雖然不是很多,卻是首首精采動人,例如《幻想圓舞曲》(雙鋼琴曲,1974)、《奇異恩典》(1985)、《家園的回憶》鋼琴組曲(1987)、《豐收》雙鋼琴曲(1988)、《告別練習曲》(1993)、《觸技曲op.57》(1995)、《龍舟競賽》(1996)等。蕭泰然另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提琴曲,有的是民謠編曲,有的是素材取自民間音樂的創作,大多優美動聽,充滿旋律性。

4. 打破了音樂政治禁忌,用音樂寫下臺灣史詩。

二二八事件以往是臺灣社會的禁忌。蕭泰然首先打破禁忌創作了《1947序曲》的音樂史詩,感動了無數人;陳文成離奇墜樓致死案,直指政治謀殺,同樣也是一大禁忌,蕭泰然仍舊無所畏懼的寫下了《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以紀念陳文成這位為人權奮鬥而犧牲的臺籍留美科學家。

5. 為臺灣知識分子開拓了本土古典音樂的選擇和認同。

臺灣近二十年來的學院派音樂延續了西方的現代主義,非調性、反旋律、複節奏、異音響成為主流,許多年輕作曲家的作品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蕭泰然的信念則是:為臺灣人填補現代音樂發展前的空隙,以浪漫(廣義)而感人的作品呈現,提供了臺灣人除了西洋古典音樂、臺灣前衛音樂以及商業性速成通俗音樂外,一個本土古典音樂的選擇和認同。

資料來源:

MUZIK ONLINE
音樂時代 1995 年 8 月號 No.9
謬斯客-人物特寫 2009 年 8 月號 No.34
謬斯客-愛樂大百科 2011 年 5 月號 No.53
《MUZIK》NO.72 顏綠芬專文

本文獲MUZIK AIR編輯部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