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說家這份職業】董成瑜:小說讓我們看見人的光芒

【小說家這份職業】董成瑜:小說讓我們看見人的光芒
Photo Credit : 時報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從小說裡面學到一點什麼的話,就是小說會讓我們覺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便是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他的價值,小說讓我們看到這樣的人的生命光芒。

人物專訪就像寫小說

Q:請談談小說閱讀對你寫作的影響?
A:九〇年代初,我算是受台灣電影新浪潮影響,最後一波出國讀電影的人,唸完回來,台灣電影已經跌到谷底,當時我覺得從事電影工作會很辛苦,所以轉換方向,去做記者,做記者仍能保有我對文字的愛好。我做中國時報開卷版的記者,這個工作需要讀很多書,但讀書真正對我人生有較大的影響,是到了《壹週刊》以後。

《壹週刊》的人物組成立時,全台灣大概沒有一個雜誌或報紙有一個專門的人物組。《壹週刊》是香港的雜誌,有著不同於台灣的思考,我們的老闆黎智英,他認為寫人物,不應該由線上的記者來寫。線上記者寫人物,會受制於背後那些人脈關係,寫起來就會綁手綁腳,擔心得罪人,這樣不容易寫得好。所以我們人物組跟任何線都不太有關係,而且很用功,每專訪一個人物都要事先做很多研究、讀書還有側訪,所以我們寫出來的東西會比較大膽,也比較不一樣。

讀小說這件事對我寫人物的幫助非常大,我常常跟我的同事說:我們寫人物其實和寫小說一樣,除了寫作資料必須真實之外,其他的部分就是小說。當我們在寫一個人、看一個人的時候,蒐集許多資料也訪談完之後,開始寫的時候就像寫小說,要先抓住一個語調,一個敘述的口氣、口吻,然後就有點像起乩,接下來就會比較順暢,好像你變成他肚子裡的蛔蟲,或好像你活在他的精神裡,這樣寫出來的專訪會和一般的新聞不同。每一篇人物專訪大概三千多字,我們有時會模仿短篇小說,把這個人真正有趣的地方,或是這整個故事可以扭轉的地方,就埋在文章三分之二的位置。

為何而寫?小說家的苦與樂

Q:能不能談談寫小說這件事?
A:我高中時代就寫過小說,是那種校內的比賽,有得過名次。但之後忙著交男朋友啊之類的事,就把小說暫時擱下,認為反正自己還年輕,以後還可以寫,先忙著生活吧。

很多人喜歡讀小說,也會想自己寫,但是寫小說,先不管它困難的部分,其實很大的部份真的是靠耐力。我今年離開原來的工作,想寫一部長篇小說,花了三個多月每天寫,非常焦慮,寫得半死不活的,後來我的朋友問:「到底你的劇本怎麼樣了?」,我感受到寫小說的困難,就說:「好好好,那我就去寫劇本好了」,就暫時先把小說放下了,所以才知道小說最難的是你必須先完成它。

其實很多小說家都說過,在你沒有寫完之前,或者當你寫完的那一刻,你都是完全沒有把握的,你不知道這是不是小說,有些小說家就算寫完了,也會把它收到抽屜裡面。我採訪莫言時,他也這樣說。他說他常常寫完之後也完全沒有信心它是不是一篇好的小說。

Q:採訪過這麼多人,能否分享採訪小說家時的觀察與發現?
A:我以前採訪過舞鶴。舞鶴那時候避居淡水十幾年,每天寫稿、吃飯、寫稿。我那天看到他的時候,我就想:他怎麼了?頭髮一邊長一邊短。我問他,他說:「喔,沒有,我自己剪頭髮,然後剪一剪我覺得太短了,就不剪了。」那時候我覺得,他是不是已經寫到不行了?但後來,我可以理解,這些小說家一心一意地專注在他的故事上,其他東西都不重要,頭髮也不重要。平路也說過,她寫小說的時候,曾經開貓罐頭吃都不知道,就是因為一直在想她的故事。

我相信小說家寫作時是把所有的感官和每一個細胞都打開的,雖然他身體在那段時期好像關閉起來,不和外面世界往來。我那時候採訪莫言,我們有個攝影記者一起去,他長得很瘦,那時候莫言正在寫一部小說,這部《生死疲勞》出版了,我讀到其中一段,提到有一個記者長得很瘦。我就想:「啊!莫言注意到了」。當然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很小的事情,但你可以知道他的某種心路歷程,寫作的時候就像壓路機,把當時經歷的一些東西壓進去,當然那還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東西。

其實諾貝爾獎對莫言,只是一個里程碑。它肯定你的過去是對的,你沒有做錯事情。當莫言談到寫作時,他非常坦誠,沒有任何遮掩。他說自己沒有放假,也沒有週休,每天就是不斷地寫。白天寫、晚上做很多夢,有時候覺得夢境非常精采,醒來以後趕快把它寫下來,但一寫就覺得很無趣,於是他每天糾結、痛苦、憂鬱。

我們讀者其實很殘酷,有時候我們會說:他的這部小說家沒有超過他上一部啊!但我想不只是讀者,小說家他們自己都會知道。這是非常痛苦、煎熬的事,對於能不能拿得出滿意的作品。但是他們為什麼要一直這樣做下去?為什麼不轉行呢?其實我認為還是在於寫出來的時候,當他對作品有一點滿意的時候,那個快樂真的是超過一切的。

即使是最卑微的小人物,也有他的價值

Q:從小說中學到的事?
A:如果說,我從小說裡面學到一點什麼的話,就是小說會讓我們覺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便是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他的價值,小說讓我們看到這樣的人的生命光芒。

延伸閱讀:
【小說家這份職業】劉梓潔:小說家其實就像運動員,做的是體力活
【小說家這份職業】陳祺勳:所有小說都需要起飛的時刻
小說已離開這個世界了嗎: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與時報出版系列計畫

責任編輯:曾傑
合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