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一棟破敗的紅磚古厝,竟是基隆歷史的見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梓桑原居於當時的基隆街,晚年在玉田山興建這幢古宅。1945年許梓桑去世。之後,後代子孫漸漸搬離,古宅因而荒廢。市政府僅於2003年將古宅登錄為歷史建築,未積極介入保存。古宅也就漸漸隨著歲月刻蝕,被世人遺忘。
文字:趙駿豪、林宥廷
基隆為一座臨海山城,依山勢而建的蜿蜒階梯小巷多不勝數,許多二到三層樓的透天厝臨著這些小巷而建,塑造出老基隆的城市風貌,哺育、撫養了大量的基隆囝仔。
過了廟口夜市,走進遠東泡泡冰轉角的巷子,沿著小路階梯往上爬。在這條普通的小巷中,沿途有些乾淨樓房與親切和藹的老人,也有許多灰色水泥牆老屋,氣窗上的抽風機長滿鏽斑,像是隨時會掉落。這些老屋有些有人住,有些是空屋,從破窗的洞口就能望穿。隨著基隆港的沒落,進到這個空間的人們只能憑著這些歲月的痕跡去想像與回憶當年的繁華。
在這條巷子的盡頭,小山丘的山腰,座落著一棟十分醒目的建築物,它極具有歷史意義,卻正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衰敗。
這棟三合院紅磚古宅叫「慶餘堂」,約建於西元1930年,為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使用的建材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的TR磚,是日治時期最頂級的紅磚;護龍山牆有牛眼窗通氣孔,中庭牆簷口裝飾著特別燒製的花鳥彩色磁磚,正廳兩旁窗型採用竹節圓窗;古宅後方更曾有稱作「迺園」的庭園可養植花鳥樹木,修養身性。
如此風雅大宅,被日本人特許建在古時被稱作玉田山的山腰,向外能一眼望盡大船入港及新市街區的景色,氣勢磅礡,在當時名震地方。古宅當時唯一的聯外通路「梓桑巷」,便是以屋主許梓桑命名。

自屋前坡道拍攝的許梓桑古厝。Photo Credit:Pbdragonwang CC BY-SA 4.0
許梓桑,出生於西元1874年,為日治時期大雞籠地方仕紳,從小積極學習漢文化知識,曾為大同吟詩社社長,〈雞籠八景〉便為其所作。他於1903年被任命為首任基隆區區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後被選為臺北州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聲望可說是如日中天。
許梓桑曾協助靈泉禪寺、代天宮的興建,他也被選為慶安宮的管理人,將慶安宮從虎仔山遷至現址以增加公共墓地,並向日人爭取廢止埋葬使用費,幫助貧困者得以埋葬至親。他成立「有限責任基隆商工信用組合」(基隆二信前身),與日人的「有限責任基隆信用組合」(基隆一信前身)相抗衡。
許梓桑原居於當時的基隆街,晚年在玉田山興建這幢古宅。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許梓桑也在這一年去世。之後,後代子孫漸漸搬離,古宅因而荒廢,牆壁斑駁、屋頂塌陷、庭院雜草叢生。市政府僅於2003年將古宅登錄為歷史建築,未積極介入保存。古宅也就漸漸隨著歲月刻蝕,被世人遺忘。
對於老舊市區辦理火車站都更案,畫家王傑老師下了最好的註解:「政府口中的新舊並存,最終都將是『除舊布新』」。基隆市真的很醜,醜於原本可以很美。雖許梓桑古厝已登記為基隆市歷史建物,然而文化局卻沒有積極去維護,放任它被遺忘於荒煙蔓草中衰敗。基隆原本可以很美的老建築還有很多,如林開群鬼屋洋樓、正濱漁會大樓、高遠新村長官宿舍等,都在等著被維護、保存,重現風光。
從山腰上這棟紅磚古宅,我們簡單回顧了許梓桑的一生,他為基隆付出的故事,值得我們這一代通勤的基隆人借鏡,回來吧!至少在閒暇之餘,或多或少將目光拉回家鄉,為基隆盡一份心力。

從許梓桑古厝眺望基隆市區。Photo Credit:Pbdragonwang CC BY-SA 4.0
雨都復甦,文化再造
號召打掃許梓桑古厝的活動至今已持續近半年,採訪小組有幸邀請到發起人之一彥迪,藉此更深入地瞭解,是什麼樣的動力驅策這一群人,從烈日當空的夏日堅持到寒風刮骨的冬季,心中的熱情卻仍熊熊燃燒。
「為什麼基隆人要參加講座、文創市集總要往台北跑呢?」彥迪一開始便一語道破基隆長期以來藝文活動的不振,甚至是匱乏。基隆開發得早,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藴,與其他地方相比毫不遜色,文化產業卻一直沒有發光發亮。
「沒有人做,我們就來做囉!」彥迪語帶慨嘆,卻難掩語氣中的堅定。團隊為打掃活動設定的短程目標,即是在恢復建築的原貌後,利用這個難得的空間不定期開辦文創市集。
第一次打掃時,庭院的野草及膝、蚊蟲紛飛,正廳則積了近十五公分厚的泥土,夾雜著瓦片、石塊、垃圾等等;而如今古厝的樣貌已經漸漸展露在大家面前,成就感無法言喻。
除此之外,雖然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搬磚頭清垃圾,但轉換心境後,其實這也像是一場尋寶遊戲。彥迪說他們曾在土堆裡發現寫著泰文的可口可樂瓶、形狀像清酒瓶一樣的黑松沙士、也有已部分毀損的黑膠唱片。這些寶物現在都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盼將來舉辦市集時能展示出來。
打掃一詞聽起來單純,然而面對這座已和幾株大樹相嵌共生的古厝,大家從不敢大意,每次打掃都會延請富有古蹟修復經驗的李正仁老師前往指導,謹慎地處理、照料每一處細節,深怕一不小心造成無法回復的傾圮崩壞。

Photo Credit: Pbdragonwang CC BY-SA 4.0
目前團隊計畫著要在正廳舉辦一次小活動,之後再繼續著手打掃兩邊的側廂房。活動面臨大型垃圾清理的問題,前陣子和清潔公司洽談詢價,竟要四十萬之多,礙於資金困窘,其他部分的清理只能暫時擱置,到舉辦市集之後再議。
這段談話凸顯出基隆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政府往往以「礙於產權不明」的理由,對歷史建物採取消極態度。文化局副局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對於青年願意重視文化,她深感佩服,但也坦言在地目不清的情況下,現階段公家介入修復或清掃,有執行上的困難。這樣的情況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及維護甚為不利,更遑論要發展文化產業。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