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偽科學流言那麼多,很多媒體也跟着犯錯,可以怎麼辦?

網絡偽科學流言那麼多,很多媒體也跟着犯錯,可以怎麼辦?
Image Credit: ImageZoo / Corbi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在香港還是台灣,科學新聞很多時都來自外國(好吧台灣好像多一點);又不論是網絡新媒體抑或傳統報業,礙於時間資源多半譯寫外電,寥寥幾百字把最新科研結果報導出來。新聞報導跟科學研究,又有一股幾乎是本質上不相容的張力︰新聞求快求新求有趣,科學則需要慢慢累積結果。

於是科學新聞很容易變得誇大或扭曲了實際結果,卻吸睛吸點擊。

假如這些新聞是關於一些不太貼身、沒有即時應用的議題,例如重力波、第9個行星或者黑洞輻射等,也許錯了不會帶來太多惡果(當然,這不代表可以亂寫)。但如果是一些健康、醫藥或食品安全的新聞,例如疫苗及基因改造等,就可能會影響深遠了。

還記得去年10月「世衛宣佈煙肉香腸致癌」的新聞頭條嗎?很多媒體就是連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致癌物分類也沒搞清楚,便搶着報導這新聞,製造恐慌販賣情緒。雖然少吃紅肉、加工肉製品對健康有益,但這種報導很容易造成心理反彈,令讀者覺得「既然怎樣也致癌,我就不管了」而致自己健康不顧。

近年復興的反疫苗運動,同樣得力於劣質的媒體報導,例如有人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徵狀,便迅速指是疫苗所致。這種新聞往往傳得很快,那怕事後調查發現兩者無關,媒體不會更正報導——即使有更正報導,幾乎可肯定傳播率不及那些危言聳聽的「新聞」。

廣告時間︰應否打子宮頸癌疫苗?讓我們先看醫學研究怎樣說

我不排除有很多人抱着善心分享偽科學假新聞去提醒別人,可惜動機不會讓客觀事實改變,誤導大眾甚至會好心做壞事,如反疫苗造成的公共健康災難。要避免自己成為其中一份子,除了保持恰當的懷疑,看新聞時多查一下也非常有效。

雖說一般人平日上班已經很忙,難以有空了解所有細節,但仍然有方法初步判斷新聞是否可靠。比方說,新聞有否提供來源?在網站上加個超連結不是甚麼難事,假如見到報導仍然寫「新聞來源︰《每日郵報》」的話,那就直接不看好了。

不過就算提供資料來源,萬一那真是《每日郵報》,還是不要相信的好。《每日郵報》只是個例子,重點是選取一些報導科學新聞時比較可靠的媒體,遇到未見過的話先查一下。最後當然是多看一些科學文章網站,增加自己的科學常識,以便下次讀到偽科學常用詞匯(例如酸性體質)時警報器會響。

以下介紹數個我覺得比較有用,又或是較常看的網站︰

  1. Science-Based Medicine︰由多名醫生合寫的醫療專題網,主要探討科學與醫學的議題及爭議。雖然文章通常很長,但立論引用大量文獻支持,紮實可靠。我通常用來了解醫學界對相關議題的研究結果大概是怎樣,例如早前見到很多人轉載「大麻可以治癌症」的新聞,便搜尋「cannabis cancer science based medicine」找到相關文章(有好幾篇,我只讀了其中兩篇︰
  1. NeuroLogica Blog︰Steven Novella醫生的個人博客,他同時是Science-Based Medicine的創辦人、編輯及作者,提倡以科學為基礎的醫學,以補充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之不足。他的產量甚高,文章除涉及其專業神經科學、醫學外,還有偽科學、另類療法、普及科學、認知偏差及科學教育/傳播等議題。
  1. Pacific Standard︰較多社會議題報導的媒體,多附以社會科學、心理學等研究去分析、評論事件,亦有專欄介紹一些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我第一次接觸這個網站,大概是在該網讀了David Dunning的〈We are all confident idiots〉一文(就是Dunning-Kruger效應那個Dunning,此文非常值得讀)。
  1. Vox︰新媒體而言,Vox在醫學及健康專題上做得相當好(不過我沒有做過全面比較),清楚扼要解釋重要資訊是該網特色。
  1. Snopes.com︰專門查證流言、都市傳說的老牌網站,至今已經超過20年歷史。很多網絡流言的壽命都頗長,而且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捲土重來(人類總要…),像流行性感冒一樣,搜集、查證流言的預防工作因此非常重要。

好網站太多未能盡錄,難免掛一漏萬,就先記下這5個,其餘要靠大家自行發掘了。最後順便推介幾個文章內容頗長兼具深度的網站,適合科學愛好者閱讀︰Quanta MagazineNautilusAeon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