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漢本遺址的經濟與文化衝突中,我們有讓大眾深切感受到與土地的連結嗎?

在漢本遺址的經濟與文化衝突中,我們有讓大眾深切感受到與土地的連結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經濟利益與文化產生摩擦或不可避免的碰撞,是否有人記得自己曾經與土地共頻的心律?

文:《除了雜誌 蔡岱橤

土地、歷史、人類的相互連結?

以往在國民義務教育到通識教育的課本、考試中,這個問題所附帶的肯定答案,或多或少在人們的認知中打下了無形的木樁。大部分的人仍會盡量宣示家鄉之於自己的重要性,直到面臨兩難與非常時刻,才尷尬地顯露出在建構此抽象概念的學習過程過於匱乏的理解和經驗,認同感徒具外殼,薄弱的似有若無。然而時至今日,情況似乎漸漸有所不同。

漢本遺址,改寫歷史

在進行大型工程的時候,恰巧因施工作業而發現遺址並不少見,但為何此次的漢本文化特別引起各界關注?當時為求配合工程進度,考古團隊只能於限定範圍進行採樣及相關工作,未料在挖掘過程中驚覺,漢本文化的豐富程度超乎預期,依目前挖掘、送驗後的結果,漢本文化可視為台灣目前對史前文化認知上的一個全新轉捩點。

漢本文化經過考證後確認與十三行文化相關,同樣也發現了煉鐵的技術與場所。不僅如此,從出土的文物、飾品可以證明,早於漢本文化時台灣已與海外有貿易往來,成為台灣海上貿易的最早紀錄;另一方面,從墓葬與建築也可看出,漢本文化建立的是一個定居且有完整組織的社會。

考古學家們挖掘了第一文化層,隨後又發現第二及第三文化層,其中在文化層間還有一層由土石流堆積而成,顯示此文化曾經被大型天災滅族的可能。但即使曾遭大量土石掩埋,卻未因此造成漢本文化消失,漢本人是如何於同一個地區重新建立居所、發展文化,皆待考古團隊繼續深鑿與探究台灣沉澱已久的歷史。

蘇花改自2006年至今經歷許多波折,贊成與反對方多各執其詞,最初環評時已因自然、環保、經濟、政治等種種因素而有所衝突,在2012年時更因工程期間偶然發現漢本遺址,依文資法必須暫停工程進行遺址考察,更使原本已經困難重重的蘇花改陷入另一個困境。

衝突連連的蘇花改與漢本文化

蘇花改建工程,簡稱蘇花改,遭遇開挖工程中接二連三挖出東澳、武塔、漢本遺址被迫延宕的窘況後,不斷施壓要求加快考古工作的進行,一群來自各個專業領域的學者以及社會大眾自發性地開始聯署,希望蘇花改工程處與文化部出面做適當的處理。

Photo Credit: ROADMAN公路人「103年度工程紀錄片」截圖

Photo Credit: ROADMAN公路人「103年度工程紀錄片」截圖

日前花蓮縣長傅崑萁於記者採訪時對此即強勢表態:「活人重要還是古人重要?」而支持者則於1月20日於交通部前舉行快閃記者會,表明對縣長的立場感到失望,同時向工程處重申「將漢本文化列為國定遺址」、「附屬設施遷移的可能性」等訴求,其中立委田秋堇也到場表達支持,希望能以法律保護考古工程的持續進行。

搶救漢本,刻不容緩

因工程處動作頻頻,導致目前考古工作必須以名符其實的「搶救」方式進行。當一處的考古進行到一定深度,便將橋墩置入原先挖掘的坑洞之中。這樣的工程模式意味著那些尚未出土的歷史遺骸,將失去了最後一絲重見天日的希望,十分令人扼腕。

關於漢本遺址在挖掘第一文化層即費時三年,對此各方說法不一。工程處認為考古工作已延誤了原先預定的通車日期,並以人命關天為由,表示考古應「適可而止」,無須將遺址全數挖出,工程處更批評中研院考古團隊能力有限,希望能發包給民間機構一起進行考古工作。

然而,考古團隊無法接受工程處頻頻施壓,且將蘇花改早有評估不易開發的所有責任歸咎於漢本遺址,而對外界隱瞞工程與考古間的空窗期,非但不信任專業,甚至為求快速重新動工,而譴責考古團隊不願從民間尋求人力資源。

目前我們遲遲不見文化部出面為遺址發聲,而雙方又堅持自身立場,姑且不論蘇花改工程在贊成與反對方是否已獲得共識,但筆者認為工程處既然在最初環境等各式評估時,為了「安全」與「經濟發展」決定承受風險,那遺址的發現是否應歸入本應可能遭受的風險之一?

再者,雖然工程處口口聲聲說以人命為優先,文化保存也非常重要,卻又曾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只需挖出具代表性的部分即可,種種發言讓人無法相信工程處真的有願意捍衛文化的態度與素養。

但另一方面,台灣本是地質破碎、板塊活動頻繁的地帶,工程長期停滯確實不僅是延期問題,更可能使施工突發狀況的變數增加,如果能提高考古團隊與工程處的配合度,減少工程的空窗期,同時由文化部出面做全面的分析處理,或許可以找出稍微減少雙方損害的方法,讓漢本遺址能盡最大的能力詮釋未知的過往,工程也能在最少的災害下逐步進行。

而回到土地、歷史與人之間或鬆散或緊密的關係來看,此次漢本遺址事件其實提供了許多讓台灣重新自我審視的視角。當經濟利益與文化產生摩擦或不可避免的碰撞,是否有人記得自己曾經與土地共頻的心律?

當社會普遍認為文化教育推廣已久,我們是否真的有辦法讓大眾確切感受到那份連結?或許最後只有在我們深掘歷史的同時,才能夠真正展開一段段對這片土地相生相伴相惜,直至相愛的旅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