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派對中的精神藥物史:從何時起,電音派對只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直以來電音派對都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濫用毒品等事情,進而造成大眾觀感不佳。這是大家很常聽到或是體驗到,用來污名化或是批評電音派對的說法,然而這種觀念是錯的。
編按:實際而言,「毒品」這個詞彙並不存在於國際間。就字面來看,「drug」僅能被稱作是「藥物」,中文世界所言之「毒品」即為世界各國的「管制藥物」,部分皆曾經甚至持續廣泛使用於醫療用途。因此,從精神藥物學的角度出發,並沒有「毒品問題」,只有「藥物濫用問題」。
一直以來電音派對都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濫用毒品等事情,進而造成大眾觀感不佳。這是大家很常聽到或是體驗到,用來污名化或是批評電音派對的說法,然而這種觀念是錯的。因為電音派對的污名化並不是從一剛開始就有的,當初人們對於跳舞或銳舞派對是持中性或偏正面態度,而被汙名化的情況大約是在90年代末被媒體開始披露、大作文章下所造成的。
不過,那時的媒體報導也並非無憑無據,因為確實很多電音派對有不少人用藥。派對中最常使用的藥物是MDMA(搖頭丸的主要成分之一),或稱Ecstasy,這是一種化學合成藥物,會刺激大腦產生很多血清素,讓人感到興奮愉悅、提升感官知覺、降低恐懼感,所以曾經被拿來治療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而這個藥物在1970年代開始成為舞客在派對中常用的藥物,持續至今。
1970年代Disco當紅,許多舞廳開始出現而相較Underground的銳舞派對(Rave Party)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到了1980年代House、Techno、Acid House等舞曲開始成為主流,這樣刺激且充滿節奏感、適合跳舞的音樂類型與MDMA所能引發的愉悅感、興奮感不謀而合。
而到底是因為聽了House想更刺激所以使用MDMA,亦或是吃了MDMA後感到很興奮所以想去Party想聽House舞曲,這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不可考,但從結果來看,MDMA迅速地獲得了舞客的喜愛並頻繁的出現在各種派對現場。
這樣的情況在美國還有亞洲地區都很常見,尤其當時美國並沒有將MDMA列為「毒品」,其取得容易加上效果稱奇的特性讓這種精神藥物迅速擴張,但這也導致了美國尼克森總統在1971年公開對其宣戰,之後更頒布了一堆法令來限縮精神藥物的使用,MDMA即是在1985年時就被美國立法禁止。
當然,這並沒有讓MDMA絕跡於派對中,因此各國開始用法令限制、大量臨檢加上主流媒體的攻勢來批判、限縮電音派對的經營,也讓所謂的Rave Party慢慢的沒落。台灣在銳舞派對的發展上,從90年代初期開始萌芽、中期蔚為風潮,而到了90年代末也因為藥物的問題還有黑道介入而被警方盯上、常常被臨檢而沒落了一陣子。
2005年台灣從北到南各大舞廳都常被臨檢也有幾例被警方起出大量搖頭丸(MDMA),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台灣也是地球村的一員,沿襲了歐美國家的用藥習慣,那時應該是台灣電音派對的黑暗時期,只要說自己聽電子音樂,大家都會覺得你是不是有搖頭的悲慘年代。
不過時間來到2015年,或許因為法令嚴格的限制,現在藥物在派對中已經比較少出現,但偶爾在大型音樂季中還是會有被警方查緝,甚至用藥過量致死的悲劇發生。而這也讓許多人找到機會大作文章修理電音派對,造成社會大眾的誤解,以偏概全的認為全部參加者都在嗑藥。
下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檢視「精神藥物」是否真的應該被立法禁止,像是目前有越來越多美國人主張大麻合法化,在這種情況下,藥物與派對的關係是否會因此有全新的改變,就還有待觀察,現下也沒人說得準,但希望有一天人們能以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這兩者。
相關文章:
本文獲ooc-life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