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電音派對中的精神藥物史:從何時起,電音派對只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

電音派對中的精神藥物史:從何時起,電音派對只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
Photo Credit :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直以來電音派對都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濫用毒品等事情,進而造成大眾觀感不佳。這是大家很常聽到或是體驗到,用來污名化或是批評電音派對的說法,然而這種觀念是錯的。

編按:實際而言,「毒品」這個詞彙並不存在於國際間。就字面來看,「drug」僅能被稱作是「藥物」,中文世界所言之「毒品」即為世界各國的「管制藥物」,部分皆曾經甚至持續廣泛使用於醫療用途。因此,從精神藥物學的角度出發,並沒有「毒品問題」,只有「藥物濫用問題」。

一直以來電音派對都會讓人聯想到嗑藥、搖頭、濫用毒品等事情,進而造成大眾觀感不佳。這是大家很常聽到或是體驗到,用來污名化或是批評電音派對的說法,然而這種觀念是錯的。因為電音派對的污名化並不是從一剛開始就有的,當初人們對於跳舞或銳舞派對是持中性或偏正面態度,而被汙名化的情況大約是在90年代末被媒體開始披露、大作文章下所造成的。

不過,那時的媒體報導也並非無憑無據,因為確實很多電音派對有不少人用藥。派對中最常使用的藥物是MDMA(搖頭丸的主要成分之一),或稱Ecstasy,這是一種化學合成藥物,會刺激大腦產生很多血清素,讓人感到興奮愉悅、提升感官知覺、降低恐懼感,所以曾經被拿來治療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而這個藥物在1970年代開始成為舞客在派對中常用的藥物,持續至今。

1970年代Disco當紅,許多舞廳開始出現而相較Underground的銳舞派對(Rave Party)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到了1980年代House、Techno、Acid House等舞曲開始成為主流,這樣刺激且充滿節奏感、適合跳舞的音樂類型與MDMA所能引發的愉悅感、興奮感不謀而合。

而到底是因為聽了House想更刺激所以使用MDMA,亦或是吃了MDMA後感到很興奮所以想去Party想聽House舞曲,這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不可考,但從結果來看,MDMA迅速地獲得了舞客的喜愛並頻繁的出現在各種派對現場。

這樣的情況在美國還有亞洲地區都很常見,尤其當時美國並沒有將MDMA列為「毒品」,其取得容易加上效果稱奇的特性讓這種精神藥物迅速擴張,但這也導致了美國尼克森總統在1971年公開對其宣戰,之後更頒布了一堆法令來限縮精神藥物的使用,MDMA即是在1985年時就被美國立法禁止。

當然,這並沒有讓MDMA絕跡於派對中,因此各國開始用法令限制、大量臨檢加上主流媒體的攻勢來批判、限縮電音派對的經營,也讓所謂的Rave Party慢慢的沒落。台灣在銳舞派對的發展上,從90年代初期開始萌芽、中期蔚為風潮,而到了90年代末也因為藥物的問題還有黑道介入而被警方盯上、常常被臨檢而沒落了一陣子。

2005年台灣從北到南各大舞廳都常被臨檢也有幾例被警方起出大量搖頭丸(MDMA),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台灣也是地球村的一員,沿襲了歐美國家的用藥習慣,那時應該是台灣電音派對的黑暗時期,只要說自己聽電子音樂,大家都會覺得你是不是有搖頭的悲慘年代。

不過時間來到2015年,或許因為法令嚴格的限制,現在藥物在派對中已經比較少出現,但偶爾在大型音樂季中還是會有被警方查緝,甚至用藥過量致死的悲劇發生。而這也讓許多人找到機會大作文章修理電音派對,造成社會大眾的誤解,以偏概全的認為全部參加者都在嗑藥。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檢視「精神藥物」是否真的應該被立法禁止,像是目前有越來越多美國人主張大麻合法化,在這種情況下,藥物與派對的關係是否會因此有全新的改變,就還有待觀察,現下也沒人說得準,但希望有一天人們能以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這兩者。

相關文章:

本文獲ooc-life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