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人有多少是平埔族後裔?正反推論告訴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偏偏清領時期又長達二百多年,這一大片空白斷層,要等到日本人接收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才又有了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所以不論你贊同或反對「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這個說法,目前雙方的論點都只是推測。
是說目前台灣人到底有多少是平埔族的後裔,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除了相關的統計史料很少這個原因外,還因為這個敏感的話題已經變的很政治化,更難以讓各方心平氣和的討論。
不過是這樣,關於台灣人口的統計,統治台灣的荷蘭人與日本人都有比較詳盡的調查記錄,甚至準確到個位數,但是中國人統治台灣的清領時期,就完全沒有任何可信的統計資料,只能靠一些當時著作中提到的大略人口情況,來進行粗略的推估,因此誤差可能極大。
偏偏清領時期又長達二百多年,這一大片空白斷層,要等到日本人接收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才又有了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所以不論你贊同或反對「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這個說法,目前雙方的論點都只是推測,雖然現在已拜遺傳醫學研究突飛猛進之賜,而有了更多的證據,但是仍然無法一錘定音,可以說誰也無法說服誰。這一篇文章依然只是個人的推斷,並希望將兩方說法並陳,由讀者自己去判斷那一邊說的比較有道理。
∗
許多支持「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這個論點的文章,會說荷據時期台灣最少有三、四十萬平埔人,但是反對方會提出一項很重要的證據來反駁,那就是荷蘭人當時曾經統計過自己治下有多少平埔族人口。六次的調查中,以一六五○年的 68567 人為最多,其後因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削減在台灣的荷蘭駐軍人數等種種原因,使其控制的區域縮小,因此統計的人數反而下降。
此外,反對者還認為這個統計數字包含山地原住民,若將山地番社的人口扣去,即使在統計人數最多的1650年,平埔族的人數也只有4萬6千人左右,這才是真正的數字。由於當時只有4萬6千多人的平埔族人,人數實在太少,實在不成比例,因此「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的論點當然不成立。
但是有趣的是,這個反方論點其實有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漏洞,那就是「人數太少,不成比例」是跟誰比?也許一般讀者會想,4萬6千人與台灣2300萬人口相比,真的只是少數啊,只是問題是能把1650年的情況跟2015年相比嗎?在1650年的時候,台灣的總人口有2300萬人嗎?用膝蓋想就知道當然是沒有。
那1650年的台灣總人口有多少?荷蘭人長駐在台灣的人數,大約只有1200人至1500人左右,就以目前文獻中找得到最多的記錄2000人為計算標準好了。而漢人在荷據初期可能不到一萬人,這一直要到一六四六年,荷蘭人開始以減稅為優惠手段吸引漢人墾民後,到1660年時,人口數才逐漸上升到 25000人至 30000人,就以荷據時期最高峰的3萬人來計算好了。
至於剩下的日本人、朝鮮人、東南亞等各國來的移民,都是少數,在此通算 1000人。那當時台灣非平埔族或高山族的總人口,以最寬鬆的標準來看,大約是 33000 人。你有沒有發現,就算以最嚴荷的標準來計算平埔族人口,以最寬鬆的方式來計算荷蘭人、漢人人口,當時平埔族的人數還是比荷蘭人、漢人加起來還要多上很多。綜合以上的資料,若不計入當時高山族的人口,就以平原區的總人口數是 79000人,平埔族佔人口構成比例的58%,若計入高山族,則包含平埔族與高山族的原住民佔總人口比例高達67%。
所以單以人口數來看,不會覺得當時的平埔族人口多,這是現代人以現代的背景知識背景去讀史料時,常犯的常見錯誤。只要把「數字」換成「比例」,你就會知道當時平埔族人佔台灣總人口的大多數,而且這還是嚴苛計算平埔族人,寬鬆計算荷蘭人與漢人移民的結果。

Photo Credit:平埔族群母親和小孩 CC 0
荷蘭人在1650年最盛時,雖然已有能力大致以軍事力量大致掌握全島,但是對台灣中北部的控制仍然薄弱,許多地方仍被荷蘭人視為狀態不明。同時在1650年時,漢人移民絕對不到3萬人,平日長駐在台灣的荷蘭人也很少達到2000人,真實平埔族人佔當時台灣總人口的比例絕對只會更高,不會更低。若不受外力干擾,發展到今天,那今日台灣的人口中,有平埔族血統的人應該也會極高,但是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另一個爭議,也就是其後台灣人口成長的問題。
為什麼這會是爭議,因為在鄭成功擊敗荷蘭人佔領台灣以後,以及接下來長達200多年的清領時期,中國人都完全沒有作過什麼詳細的大規模人口調查,也因此等到1895年日本人接收台灣以後,第一次臨時人口普查時,就出現了一個很詭異又無法解釋的數字。
1895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時,調查的台灣全島人口數約300萬左右,而登記為熟番,也就是平埔族的人,卻一樣只有4萬6千多人,竟然與245年前幾乎沒一模一樣,於是反對方就推斷,平埔族的人口沒有成長,新增的全部都是漢人移民,或漢人移民的後代,因此「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不成立,日本人的普查記錄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老實說,這樣的推論,實在太過武斷了:第一,人口當然會自然成長,除了有大屠殺的證據或大規模的天災人禍,不然人口數出現停滯不前,一定有其原因。第二,鄭成功的確帶來了漢人部隊與家眷,在後來中國沿海出現大飢荒時,鄭氏王朝也鼓勵其控制區內的災民渡海來台開墾,其總數目大概在數萬之間,但是可別忘了,清朝在擊敗鄭氏王朝後,也曾大規模的將鄭氏王朝的大小官員及其家眷、部隊,地方富有士紳,全部強制遷回中國,以便就近監視,數量亦有數萬之多。第三,清朝與鄭氏王朝對峙時,厲行海禁,不准一般民眾隨意出海,情況之嚴重,至使台灣島內,女子極度缺乏,甚至已成國安問題,在拙作「男多女少的國家安全問題」裡,就有講到這方面的情況,因此在鄭氏王朝領台時期,大規模的漢人移民是不存在的。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