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人有多少是平埔族後裔?正反推論告訴你

目前台灣人有多少是平埔族後裔?正反推論告訴你
Photo Credit: Ibis, Paul. CC 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偏偏清領時期又長達二百多年,這一大片空白斷層,要等到日本人接收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才又有了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所以不論你贊同或反對「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這個說法,目前雙方的論點都只是推測。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政府在擊敗鄭氏王朝以後,對於經營台灣的政策是「極度防範」,極力避免再出現叛亂,除了將鄭氏舊部遷回中國,更以「渡海三禁」的政策來控制人口,渡海除了要有許可證以外,還不能攜帶女眷,其目的當然就是要控制人口的成長,避免漢人移民在台灣落地生根。

其間雖然也不是沒有偷渡等情事,或在禁令較為鬆馳時大家便宜行事,但是大體來說,清政府的管制政策是有效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沿海過去一直有溺死女嬰的可怕陋習,但台灣在清領時期的前、中期卻沒有這樣的情況,要一直到1875年,渡海三禁廢除後,台灣的社會才開始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十分簡單,在禁海三禁仍然存在時,台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女人可是奇貨可居,女嬰當然十分珍貴。這在拙作「清領時期的對台政策」裡,亦有相關討論。而渡海三禁解除時的1875年,離中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1895年,只有20年了。

連橫的台灣通史記載,台灣在鄭氏王朝覆滅時,總人口已接近20萬人,假如不以人廢言,連橫的估計值沒有太離譜,那清領時期二百多年來,台灣人的人口總共成長了近280萬,這280萬當然不全是移民而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渡海三禁嚴格的限制漢人移民台灣,就算成功來台,也禁止攜帶女眷。

在禁令廢除後至台灣割讓給日本只有二十年,這二十年間亦未見百萬人大規模移民台灣的歷史記載,因此若我們推測,有數十萬人在禁令廢除後,渡海到台灣,剩下的是原本人口的自然成長,是較合邏輯的。

臺北方面圭武卒社的平埔族群,攝於1897年Photo Credit: CC 0

臺北方面圭武卒社的平埔族群,攝於1897年Photo Credit:Wdshu CC 0

那若是人口的自然成長,則在過去佔有台灣人口比例多數的平埔族人口,肯定也會隨人口自然成長而增多。過去在1650年最少佔台灣總人口比例達 58%的平埔族,怎麼會在1895年的人口普查中只剩下1.5%呢?除了鄭氏軍隊在征伐中部的平埔族時,曾經出現過滅村屠殺記錄外,我們不曾在史料上看過針對平埔族的全島式的瘋狂大屠殺,清領時期200多年也沒有出現過。所以如果你要說服我,在1895年的人口普查中,真的只有4萬6千多人是平埔族人,剩下的全是漢人移民,那必需要在下列幾個情況齊備下才會發生:

  • 《1》平埔族人天生有缺陷,人口不會自然成長。
  • 《2》渡海三禁根本沒有效用,大批漢人移民無視政府禁令,不斷攜家帶眷移民台灣,或在渡海三禁解除後的20年間,有超過兩百萬漢人移民到台灣。
  • 《3》即使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下,在台灣的大量單身漢人男子仍然沒有與平埔族女子頻繁通婚。

主張「日治時期1895年人口普查時,登記為平埔族人只有4萬6千多人,平埔族人口經過二百多年,完全沒有隨著台灣島內人口的自然成長而增加,因此多數台灣人並未帶有平埔族血統」的人,必需要證明上述三點都同時成立,才能站的住腳。

但是主張「多數台灣人擁有平埔族基因」則不然,因為在近代避孕用品發明普及之前,若沒有大規模的疫病或戰爭屠殺,人口是一定會自然成長的,這是自然規律,根本不用證明。

清政府在擊敗鄭氏王朝前,厲從海禁,在進入清領時期以後,渡海三禁也真實存在,渡海移民來台灣很困難,史書多有記載,這也不必再次證明。古代的木造船隻噸量極小,船隻可以載運的移民不過上百人,渡海亦是風險很大事,故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俗諺,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間內擁入大量百萬移民,而史書一無記載。同時渡海三禁也同時造成台灣男女比例長期失衡,單身漢人男子會不會與當地人通婚,只要看潰逃來台的中華民國部隊,大量單身男性軍士與台籍女子通婚,就知道答案是什麼,其理甚明,亦不必多加證明,「有唐山公無唐山嬤」的俗諺亦已流傳百年。

而且有太多戶口的實例證明,平埔族人為了避免被漢人政府歧視,選擇漢化,平埔族女子在與單身漢人男子通婚後,也會融入漢人社會。這才能解釋平埔族人在這兩百多年間,人口比例從 58%下降到1.5%。這也代表台灣社會中帶有平埔族血源的人數,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雖然這也只是推論,但是感覺比較合邏輯不是嗎?

本文獲授權轉載,文章來源:假圖天國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