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大國風向轉!法國通過能源轉型法案,極力發展再生能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COP21主辦國,法國希望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能源多元化與再生能源發展上都有示範作用,藉此告訴其他國家:「你們也做得到」。
陳文姿報導
去年12月,聯合國在法國巴黎舉辦氣候大會(COP21),各國達成具歷史意義的巴黎協定,決議擺脫化石燃料,走向低碳世代。
為了能引領這次大會順利達成協定,法國卯足全力,當年7月便通過極具野心的法國能源轉型法案(Energy Transition for Green Growth Act),將目前的核能發電佔比從75%大幅下修到50%,並極力發展再生能源。核能大國法國風向大轉,引發各界注目。
「你們也做得到!」 法國示範再生能源之道
通過法國能源轉型法後,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表示,身為COP21主辦國,法國希望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能源多元化與再生能源發展上都有示範作用,藉此告訴其他國家:「你們也做得到」。(原文:Since we are hosting COP21, we must be able to tell the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and the new emerging powers: “You can do it too".)
這項法案設下許多能源轉型目標,包括:
- 溫室氣體減量2030年排放量比1990年標準減少40%
- 發電量配比:核能佔比由目前的75%降至2025年的50%,再生能源則提高,2030年達到40%。
- 發展再生能源:提升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 2020年達23%,2030年至32%。
- 碳稅:2020年碳排放稅提高至每噸56歐元(約2000元台幣),2030年再提高至每噸100歐元(約3580台幣),但降低能源轉型相關的產品與服務稅率,以減低(補償)民眾、企業負擔。
- 2050年整體能源消耗量比2012年減少50%。
- 2030年化石燃料消費量比2012年減少30%。

法國再生能源發展現況。左:風力發電,右:太陽能|圖表來源:2014年法國電力報告
不僅如此,本法案也通過許多修正案,在老舊建築翻修,鼓勵清潔能源車輛、廢棄物回收、綠色融資等都提出具體措施。例如:2016年起禁止提供塑膠袋、2030年提供7百萬個電動車充電站、以及2016年的能源券試驗計畫協助弱勢家庭支付能源費用等。
核能大國的再生能源之路 突破價格與政治
能源轉型計畫是全面性的,但大眾的焦點還是放在為何法國願意不再主力發展核能,而走向再生能源。
法國再生能源產業對外貿易召集人讓.巴朗德拉(Jean Ballandras)日前來台分享法國能源轉型經驗時,他告訴大眾,再生能源的價格已快速下跌,去年摩洛哥風能的招標價格每千度是28歐元(約1000元台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太陽能每千度是56歐元(約2000元台幣),即便是與核能跟化石燃料相比,再生能源價格都極具競爭力。
不過,巴朗德拉也坦承,能源轉型除了價格因素,還有高度的政治因素。法國能源轉型法中就將核能發電容量上限定在目前的63.2GW,意即未來如要啟動新核電機組,就必須先關閉相當容量的核電老舊機組。要達成這樣的決定,對長期能源價格偏低、還出口電力的法國並不容易。
巴朗德拉說,這其中,除了政府由上到下的政治意志,也有不少從下而上的民間觀點。

法國再生能源產業對外貿易召集人讓.巴朗德拉(Jean Ballandras)|攝影:陳文姿
全國能源辯論八個月 提升民眾參與
巴朗德拉說,法國政府面對重大建設或決策時,便會啟動公共辯論的機制。民眾並非只能在「同意」或「不同意」中抉擇,而是藉由討論,提升社會參與關注,並分享觀點。
這場「全國能源轉型辯論」(Débat National sur la Transition Energétique ,DNTE)長達8個月,從2012年11月底進行到隔年7月,不過,最後達成的總結報告,卻遭到企業界強力反對。延了一年,2014年7月,內閣才提出法國能源轉型法案草案。最後在2015年7月底,離氣候大會召開不到5個月的緊迫狀況下,國民議會與參院終於通過能源轉型法。
曾在法屬留尼旺島(La Réunion)進行再生能源創新科技計劃的巴朗德拉對再生能源深具信心。他表示,法國海岸線長,已經發展海洋溫差發電、海水空氣調節(Sea Water Air Conditioning, SWAC)、潮汐能、離岸風機等技術。加上許多法屬島嶼都在發展再生能源與獨立電網,台法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期望未來台法能展開再生能源交流與合作。

法國再生能源發展現況, 左:再生能源的類別及比重,右:再生能源約佔總電力需求的20%|圖表來源:2014年法國電力報告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