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慢悠悠」不再管用的時代,更應該用狗的視野觀察世界

在一個「慢悠悠」不再管用的時代,更應該用狗的視野觀察世界
迷子|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有人說京都人喜歡新鮮事,但我深深覺得這種把「始終不變的安心感」視為價值的性格,似乎已經根植在京都了。

文:堀部篤史(前惠文社一乘寺店店長)

「慢悠悠」不再管用的時代

一九九○年代初期,當我還是國中生的時候,班上明顯分成兩派人,一派喜歡看《周刊少年Jump》,另一派喜歡看《Jump》以外的漫畫雜誌。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Jump》可是每集發行量都超過六百萬冊的超人氣雜誌。在日本經濟泡沫化以前,據經濟產業省統計,那是個全國書店多達兩萬七千家的時代。如果粗略計算的話,平均每家店都會賣出兩百多本的《Jump》。正因為是一個那樣的時代,所以應該有光靠周刊營收,就能「慢悠悠」地維繫下去的書店吧。

二十年後的現在,不管是種類齊全的便利商店也好,品項多過大型書店的亞馬遜也罷,周刊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已是唾手可得的商品。在這個娛樂選項越來越多、雜誌發行數量日益縮減的時代,任何書店都不太可能繼續維持「慢悠悠」的步調。

惠文社不僅販售毛利只有兩成的書籍和雜誌,還得靠經營高利潤的生活雜貨、舉辦各種活動,好不容易才撐到今天。如今放眼望去,過去那個門口放著《Jump》,一天到晚清灰塵的傳統小書店,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這是一個無論咖啡館或古董店,都必須用心經營才能求得一線生機的嚴峻世界。身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山本先生堅持理想的「固執姿態」儘管與眾不同,卻也讓人隱隱看見「迷子」試圖超越時代的那一份努力。

如果用狗的視野觀察世界

「我喜歡《徒然草》當中的世界觀。尤其喜歡那種把自己排除在世界萬物運行之外、彷彿從遠處眺望的筆觸。我記得作家山本夏彥也寫過類似『用狗的視野觀察世界』的文章,如果像那樣注視著這個世界,事物大抵上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舊書、擺飾、帽子⋯⋯這畫面一眼看過去,實在不像身在二十一世紀|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提供

舊書、擺飾、帽子⋯⋯這畫面一眼看過去,實在不像身在二十一世紀|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提供

這樣的形容讓人有無庸置疑的時代錯置感,不過連接起七百年前的過去和現在,這樣的宏觀視角卻相當有意思。如此一想,京都的確有一些很奇妙的說法,像是京都人口中的「前一場戰爭」指的是「應仁之亂」云云(譯註:大部分住在京都府以外的日本人認為,「前一場戰爭」指的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儘管京都在二戰中有少部分地區受到戰火波及,但對於老一輩京都人而言,前一場真正嚴重破壞京都市區的戰爭,是十五世紀的應仁之亂,這才是所謂的「前一場戰爭」)。

在這個與歷史相伴成長的地方,與其從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日益壯大;從以前開始,人們就更傾向於從一而終地守護著老舖的暖簾,把長久經營視為真正的價值所在。不求順應時代趨勢,讓企業蓬勃發展;而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也要效法先人姿態持續守護家業,才是真正的美德。

京都式特有的商業模式

在鴨川和高野川匯流之地旁邊的出町桝形商店街,有一家叫「出町双葉」的小型日式饅頭店。自明治三十二年創業以來歷經三代,商品和店面始終如一,是一間著名的人氣老店。在這塊充滿京都人不屑一顧、「專做外人生意」的商店街, 該店遠近馳名的「豆餅」不僅深受觀光客喜愛,就連本地人都無法抗拒其魅力。「出町双葉」不僅賣完就早早收店,也不打算擴大店面或工廠,只想努力不懈地堅守其崗位。不高傲擺顯、不自抬身價的態度,正是京都人視其為名店的理由。環顧一下就會發現,京都依舊傳承著一些能夠維持這種態度的老店。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外出用餐,他們經常帶我去吃的,並不是京都料理或湯豆腐,而是傳統的中華料理或燒肉店。到了現在,自己開始賺錢以後,我還是會去當年父母帶我去的那些店。住在本地的朋友也都不約而同地分享過類似的經驗。雖然有人說京都人喜歡新鮮事,但我深深覺得這種把「始終不變的安心感」視為價值的性格,似乎已經根植在京都了。

「出町雙葉」的排隊人潮已成為商店街的日常風景|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提供

「出町雙葉」的排隊人潮已成為商店街的日常風景|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提供

舉例而言,對於書店和出版業來說,網路或電子書等媒體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小。不過,我並不覺得以往傳承下來的圖書或出版工作,會在我們的世代大幅改變。始於埃及尼羅河、流傳五千年的書籍歷史,會在數年後徹底電子化的想法,只不過是從「個人」視野去預測流行不是嗎?

雖然隨著娛樂的選擇性增加,書本所占的比重可能會逐漸降低,但印刷的紙本要從世界上銷聲匿跡,恐怕還需要大把時間。文化和流行不同,不會因為個人的喜新厭舊就迅速被消費掉,而且這世界上應該還存在著不少像山本先生一樣抗拒改變的人才是。

回首來時路

「對我來說,『後面』才是『前面』。很拗口的一句話對吧(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現在這個消費循環越來越快的時代,如果不稍微後退一點的話,我覺得不會有更好的未來。自從萬惡的網路誕生以後,不管是人還是商業模式都明顯漸趨一致。說得明白點,這是一種退化。甚至就連古董都開始出現市場價格漸趨統一的趨勢。可是就是因為賣方的美學意識能讓商品增值,買方才會有挖寶的樂趣啊。」

對於把提高方便性或速度視為一種「成長」的消費社會而言,網路的普及應該可謂為一項重大的進步吧。不過也因為如此,當價格和服務都被化為數字後,消費者自然會追求最便宜的價格或最快的速度。動作「慢悠悠」的傳統商業型態,逐漸在競爭中慘遭淘汰。長此以往,無法被數字化的如「美學意識」或「初衷」等,將逐漸被淡忘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