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台移工的真心告白:我很喜歡和台灣人一起討論事情,也在台中開了圖書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是Eko Widodo,你們可以叫我Dodo,來自印尼中爪哇Pati。我來台灣工作,我想分享自己的台灣生活觀察。
文:Eko Widodo (作者為印尼籍移工)|翻譯:尤絲妮 (Yuzz Yusni,譯者為印尼籍移工)
「我在台灣還遇到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朋友們,他們對彼此的國家都很感興趣,這點讓我對他們印象深刻,我把他們當自己的家人。我很喜歡和台灣人一起討論事情,互相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我還跟著他們辦了活動,就是在台中開了圖書館!」
我是Eko Widodo,你們可以叫我Dodo,來自印尼中爪哇Pati。我來台灣工作,我想分享自己的台灣生活觀察。

剛踏上台灣的Dodo
在台灣,每年總有一段時間讓我感到特別難受,就是開齋節的那個月。當全世界的穆斯林和親朋好友歡慶開齋日時,這對像我們這樣生活在台灣的印尼移工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不被允許放假。
(相關新聞:台北車站湧現開齋節慶人潮 移工:已有在印尼過節的感覺!)
作為一個移工,我們不可能每年拿年假回家鄉,因為除了費用問題,還是有許多問題不允許。這就是為何我們這麼看重開齋節,因為它是全世界穆斯林最重要的節日。

Dodo在台就讀的空中大學"Universitas Terbuka”參與伊斯蘭節慶活動
雖然台灣有很多條件和我們原來的國家大不相同,比如氣候,人事,文化等等,但這些都不會妨礙到我們對工作的態度。我還能在台灣繼續完成學業、當個大學生,這真的是太好了。工作再累我還是很努力的學習,這反而變成我的另一個目標。

印尼空中大學上課模樣

上課發表
休假的時候,我會好好的利用時間,比如參加開放式的行動圖書館,我喜歡與大家一起介紹這個圖書館,讓更多人知道有它的存在。就算我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但可能因工作環境讓我覺得很舒服,好像遇到了新的家庭,很好的老闆,很好的朋友,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樣。
相關評論:兩箱書、四個規則,我們在第一廣場「擺攤」換來一個又一個「人生」
我在台灣還遇到許多不同國家的朋友們,他們對彼此的國家都很感興趣,這點讓我印象深刻,把他們當自己的人。
我很喜歡和台灣人一起討論事情,互相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我還跟著他們辦了活動,例如在台中開了圖書館!這項活動的目的就是讓人更熱愛讀書。我真的很開心可以參與這個活動,我除了對讀書很感興趣,讓我覺得很高興的是,我還可以不浪費掉我的休假日。

與台灣、印尼朋友一起參加印尼尤莉小吃店圖書館開幕活動
印尼原文MERANTAU
Hi guy….assalamualaikum warohmatullahi wabarokatuh
sebelumnya kenalin dulu nama saya Eko Widodo tapi kalian bisa panggil aku dodo.Yup…aku salah satu BMI yg berasal dari PATI (Jawa Tengah) yang bekerja di taiwan,dikesempatan kali ini aku mau menceritakan sedikit cerita selama di TAIWAN
Banyak pengalaman yg saya dapat disini dan berasa tiap tahun pasti ada moment dimana saya sangat merasakan sedih yang luar biasa dikarenakan pada saat umat muslim diseluruh dunia merayakan hari idul fitri dengan berkumpul sanak saudara dan keluarga, maka bagi BMI mustahil hal itu bisa dilakukan.karena kondisi pekerjaan yang tidak memungkinkan untuk ambil cuty tiap tahunnya karena jarak dan biaya yang menjadi soal dan karena tuntutan pekerjaan pula yang mengharuskan kami bersabar.itu kenapa idul fitri menjadi moment sangat penting bagi kami ya..karna idul fitri adalah salah satu hari yg terpenting bagi umat muslim di seluruh dunia.
Suasana lingkungan,tempat dan kondisi cuaca yang berbeda tak menghalangi semangat kami untuk giat dalam bekerja,dan alhamdulillah disini saya masih bisa melanjutkan pendidikan saya di jenjang perkuliyahan.capeknya saat bekerja tidak menghalangi kami untuk belajar,malah jadi cambuk penyemangat kami untuk makin giat belajar.untuk mengisi waktu luang biasanya saya pergunakan untuk hal-hal yang positif seperti ikut dalam open library misalnya,itu setiap minggu saya mencoba berpartisipasi dalam kemajuan perpustakaan tersebut.
Meskipun jauh dari rumah dan keluarga bagi saya tidak masalah mungkin dikarenakan suasana di tempat kerja yg sangat menyenangkan,kondusif dan saya seperti menemukan keluarga baru disini,seperti boss yg baik terhadap kami dan teman-teman yg seperti keluarga sendiri untuk soal kedekantannya.Dan disini pula saya menemukan banyak teman dari berbagai tempat dan negara yang berbeda dan ada teman yg membuat saya begitu terkean pada mereka bahkan mereka sudah saya anggap seperti saudara sendiri mereka sangat menyukai budaya-budaya dari luar TAIWAN,saya sangat kagum dengan ketertarikan mereka yang notabene orang TAIWAN asli,dan terkadang saya berkumpul bersama mereka untuk saling bertukar pikiran dan pengalaman dengan mereka dan bahkan ikut dalam kegiatan mereka yang salah satunya membuka open library di salah satu tempat di taichung,kegiatan yang bertujuan membuat orang mempunyai minat membaca walau disela-sela kesibukannya.Saya sangat senang dengan kegiatan tersebut dan saya juga senang bisa tergabung didalamnya dan menjadi bagian diantara mereka,mungkin karna frame dari kegiatan mereka kebetulan saya juga menyukainya dan sangat positif sekali.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