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地圖上有些符號是難以辨認。你可能覺得「看不懂的標記?太誇張了!應該猜到吧!」好,以下是一個小測試,以下兩個日本地圖上必定出現的符號,代表什麼?
應該有很多人有日本自由行的經驗,不知道大家看地圖時有沒有障礙?我相信香港人是很幸運的一群,兩文三語,就算看不懂日文,只看漢字也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假如地名沒有漢字,路牌還是有英文,也能拼出個讀音來問路。
可是對於不會日文、漢字,對日本景點沒有事先了解的外國人來說,地圖上標示的英文地名也未必能對應到景點:例如地圖寫著「Nezu-jinja」、「Sensoji」,一個外國人不懂日文自然不會對應到「jinja」就是「神社」、「ji」就是「寺」。
更甚者,日本地圖上有些符號是難以辨認。你可能覺得「看不懂的標記?太誇張了!應該猜到吧!」好,以下是一個小測試,以下兩個日本地圖上必定出現的符號,代表什麼?


猜不到吧?(答案在文末)
一直以來,日本印製給外國觀光客的地圖、觀光指引都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地方自治體、民間的地圖印刷公司都「各自表述」,所以地名的英語名稱、地圖符號都「自成一家」。
有見及此,日本国土地理院(こくどちりいん/Th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uthority of Japan)以準備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為契機,就「地名の英語表記方法及び外国人にわかりやすい地図記号について」(中譯:「關於地名的英文表記方法及外國人容易理解的地圖符號」)於2015年2月至3月作出兩次問卷調查,受訪人數超過1000人,國籍涵蓋92個國家。對象有淺草附近的外國遊客、語言學校的留學生和大使館職員。国土地理院還邀請了城市設計專家森田蕎教授、日本文學學者Robert Campbell教授等成立委員會討論。国土地理院綜合了各方意見、與委員會開了四次會後,於今年1月6日發表了報告書,統一地圖英文表記的方法和更新了18個地圖符號,方便外國人理解。
新的英文表記基本原則是讓不懂日文的外國人也可以英語讀出地名發問而日本人能聽得懂,如果看報告書內的圖表(如下)就算是日本人也要時間消化,簡單來說就是那個地名的日文英文發音再加上它的自然地貌的英文名稱。

Photo Credit:《地名の英語表記方法及び外国人にわかりやすい地図記号について》頁11。

Photo Credit: 《地名の英語表記方法及び外国人にわかりやすい地図記号について》頁12。
例如「筑波山/つくばさん」將會統一英文名稱為「Mt.Tsukuba」,「山」譯成「Mt.」、「利根川/とねがわ」則定名為「Tone River」,「川」譯成「River」、「サロマ湖/さろまこ」則定名為「Lake Saroma」,「湖」譯成「Lake」。但是有些地名如果把地貌譯作英文,則令到日本人難以辨認的話則為特例。
例如「月山/がっさん」、「荒川/あらかわ」,如果把當中的「山」和「川」的日文發音抽出譯成英文,就連日本人都不知所云。所以這些地名則譯為「Mt.Gassan」「Arakawa River」,直接加上英文地貌名稱就可以。
「特例」的例子也真不少,還有「安家森/あっかもり」譯成「Mt.Akkamori」,「霞ヶ浦/かすみがうら」變成「Lake Kasumigaura」,「湯川/ゆのかわ」譯作「Yunokawa River」,「潮岬/しおのみさき」則是「Cape Shionomisaki」。
至於地圖符號,日本國內習慣使用然而外國人卻不明白的符號將不會再用。国土地理院推出18個新的地圖符號。(如下)

Photo Credit: FNN News截圖
例如酒店,從前的地圖符號
2015年到日本旅行的人次突破1900萬人,比2014年多了600萬人。日圓一直偏軟,再加上2020年奧運熱潮,勢將吸引更多外國人遊日。作為外國人當然欣賞日本政府如此貼心,可是某些旅客既不守規矩,又「爆買」、「爆泊」,已開始令當地居民感到困擾。過猶不及,凡事過量自然物極必反,希望日本對外國人體貼之餘,也開始考慮一些辦法應對旅客帶來的困擾行為了。
答案:上面是消防局、下面是警署。
參考資料(超連結):日本国土地理院、朝日新聞、FNN News、Hazard Lab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載作者博客、Facebook專頁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