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大年初一必鬧鬼?原來是因為他們都這樣拜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在宋朝,大年初一打開門,很可能會被嚇昏,為什麼呢?因為宋朝人竟打扮成這樣來拜年⋯⋯
文:李開周/本文摘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時報出版
過完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別名「開正」,又叫「新正」,在宋朝則名曰「元日」、「元旦」。
宋朝人過年,時間跨度太長:臨近冬至就有了年味,過了元宵才宣告結束。在長達兩個月左右的馬拉松式狂歡中,隔三差五就有一個小高潮,但最大的高潮還是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
和現在一樣,宋朝人到了大年初一也要拜年,也要饋歲(人們互贈禮物),也要給小孩子發紅包,也會有鼓吹班、子弟團、雜技藝人、傀儡藝人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歡呼聲中巡迴演出,將新年的喜慶氣氛以非常熱鬧的方式展現出來。
不過宋朝距現代畢竟有些遙遠,當時拜年的規矩肯定與現在大不一樣。
春節很像西方萬聖節
假設您是一個宋朝人,一覺睡到大年初一,早晨起來出門上街。打開您家的大門之前,筆者建議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免得自己被嚇昏過去。
開個門而已,怎麼會嚇昏呢?原因很簡單,當您剛剛打開那扇門的時候,門口很可能突然冒出來幾隻青面獠牙的惡鬼,尖叫著向您猛撲過來!
這時候您千萬不要怕,最好從腰包裡摸出一把銅錢,朝那些惡鬼撒過去。常言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掏錢,鬼就會撤;如果不掏錢,鬼會一直纏著您,堵在您的家門口,不讓離開。
這世上當然沒有活生生的鬼,現在沒有,宋朝也沒有。既然沒有,堵在門口找您要錢的這些鬼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他們都是趕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門挨戶討錢的乞丐。
《夢粱錄》載:
街市有貧者,三五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謂之「打夜胡」。
「打夜胡」是宋朝方言,又名「打野呵」,本義是指流動藝人沿街串戲,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靠過往觀眾賞錢度日。乞丐並非藝人,但是作為職業乞丐,身上都有絕活,有的會翻跟頭,有的會拉胡琴,有的會唱蓮花落,有的會戴上面具扮鬼嚇人。平日裡靠扮鬼嚇人討錢,只能挨一頓打,可是到了大年初一卻能為街坊討吉利—街坊出錢讓他們離開,就等於是真正的惡鬼被趕走了,可以平平安安過大年了。
以前臺灣人過年時,也會遇到乞丐上門索討紅包,但是討要的方法不像宋朝乞丐這麼生猛,並不扮鬼嚇人,而是手執搖錢樹(用一根榕樹枝懸掛串了紅線的銅錢),口唱蓮花落:
新正發大財,財源滾滾來。
錢樹搖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
狀元子,舉子孫,一文分生查脯孫。
都是讓人聽了開心的吉祥話,一開心,紅包就遞過去了,大家皆大歡喜。
《夢粱錄》又載:
禁中除夜,呈大驅儺儀,並繫皇城司諸班直,戴面具,著繡畫雜色衣裝,手執金槍、銀戟、畫木刀劍、五色龍鳳、五色旗幟,以教樂所伶工裝將軍、符使、判官、鍾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門戶、神尉等神,自禁中動鼓吹,驅祟出東華門外,轉龍池灣,謂之「埋祟」而散。
大年初一前天晚上,也就是除夕當晚,民間小兒女正在守歲的時候,從皇宮裡浩浩蕩蕩開出來一隊神神鬼鬼,這批神鬼由御林軍和教坊司藝人裝扮,可比初一早晨扮鬼討錢的那些乞丐專業多了,他們除了戴面具,還化了彩妝,身上穿著戲服,手還拿著兵器和彩旗,有扮天兵的、有扮天將的、有扮判官的、有扮閻羅的、有扮灶君的、有扮土地的、有扮鍾馗的、有扮小鬼的,臉上五顏六色,旗幟五彩繽紛,彷彿百神聚會,又像群魔亂舞。
在一陣鼓吹聲中,大隊人馬出了皇宮,繞城遊行。假如我們在除夕夜來到宋朝京城,看見迎面走來無數神鬼,真有可能以為選錯了時間,沒趕上春節,卻趕上了萬聖節。從民俗學的角度講,無論是新正早晨的乞丐扮鬼,還是除夕夜的神鬼遊行,其實都是上古儺戲的遺風。什麼是儺戲?就是以人扮鬼,演一場驅鬼的鬧劇,以此來恐嚇真正的鬼。
書籍介紹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時報出版
作者:李開周
這本書很薄,也很小,它的內容非常單純,無非就是談談新年,但它所要呈現的並非現在的新年,而是宋朝的新年。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市井小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離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習俗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像是祭灶、擺春飯、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