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為何地牛一翻身,有時上下震,有時左右搖?

【動畫】為何地牛一翻身,有時上下震,有時左右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地牛常常翻身的台灣,我們不能不了解地震。為什麼地震來襲的時候,好像先是上下晃動,再左右搖擺?為什麼跟震央有點距離的地方,有時搖晃程度反而比較劇烈?答案都跟地震波有關。

編按:

在地牛常常翻身的台灣,我們不能不了解地震。為什麼地震來襲的時候,有時上下震,有時左右搖?為什麼跟震央有點距離的地方,有時搖晃程度反而比較劇烈?答案都跟地震波有關。透過KQED的精美動畫,刷新你的地震常識。

震源(hypocenter):地震發生的起始點,也就是斷層開始破裂處。震源向上投影到地表,就是震央(epicenter),而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震源深度。所以「震央」跟「震源」不同喔!

02

地震波:由地震產生的能量波,分為四種:PSLR。依傳遞方式分類,前兩種為「實體波」,能穿越地球內部,後兩者則是「表面波」,主要在地表傳遞。

實體波
P波:P代表主要(Primary)、壓縮(Compressed)的意思,是一種縱波,前進速度最快,可以透過固體(岩層土壤)、液體(水體)傳播。
S波:S代表次要(Secondary)、剪力(Shear)的意思,是一種橫波,前進速度僅次於P波,只能透過固體傳播。

表面波
L波:又稱樂夫波(Love Wave),會產生地表的水平晃動。
R波:又稱雷利波(Rayleigh Wave),會產生地表的水平、垂直晃動。

04

地震對地表的影響力,不只取決於震波,還要加上震波經過的地質結構。從最硬的固態岩床、硬度中等的鬆散沈積物,到最鬆軟的泥砂,一般而言,碰到越鬆軟的地質結構,振幅就越容易放大。如果震央的地層比較堅硬,附近地區的地層比較鬆軟,甚至有可能離震央遠的地方,反而晃動更厲害!

不論是什麼樣的地質,傳遞速度最快的P波,通常都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傷,只會有上下搖動的感覺。

09

不過隨後到來的S波,比起P波就危險許多,因為S波會同時造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晃動。

13

相對於P波和S波,表面波L波和R波的傳遞速率較慢,但潛在破壞力反而比較強。

15

L波會造成地面前後晃動,並造成較大規模的損害。

16

但R波更危險,除了前後晃動外,也會產生左右晃動,導致地表上的建築物損毀。若是R波很強,更會造成土壤暫時性液化,也就是讓地質在短時間內變成像液體一樣,產生放大震波震動的效果,損傷的情形會更嚴重。

19

搞懂了地震的波種,還有碰到不同地質結構變化,就知道應該要慎選居住地點。另外,注意建物的工法與材質,同時做好地震逃生的知識和準備,才能冷靜面對脾氣暴躁的地牛!

責任編輯:游子慧
核稿編輯:李漢威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唷!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