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氣候變遷、資源耗竭⋯⋯台灣,現在要開始反應了,否則將來不及

面對氣候變遷、資源耗竭⋯⋯台灣,現在要開始反應了,否則將來不及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獵殺海洋》這本書看到一句話,「漁業資源管理所需的時間尺度,遠大於政治所需的時間尺度。」這也適用於我們面對氣候變遷、資源耗竭所要追求的永續發展脈絡下的時間尺度。台灣,現在要開始反應了,否則將來不及。

文:想想公僕

1月底全台氣象圖被淡藍反攻,山區繽雪紛紛,城市裡也下起冰霰,頭兩天引起一窩瘋追雪的行程,然而,第三天之後,就傳出虱目魚、高麗菜、草莓、蓮霧、大白菜的災情。一周後,魚屍在嘉義、台南、高雄大量湧現,尤其是淺坪式養殖的虱目魚,不耐寒加上水淺水溫調節不易,漁民心血幾乎泡湯。根據農委會估計,這波寒害造成的農損金額將近40億,其中養殖業損失31億,創下自1973年來最大的寒害農損。

本來是暖冬的一年,結果在冬季結束前氣溫驟降,分析原因,傳出是「負北極震盪」造成冷鋒南下,讓1月24日成為1963年後,台灣50年來最冷的一天。在這之前,2015年才被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宣布是有歷史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而在2015年上半年,台灣才遭遇1947年以來最嚴重的缺水危機。這一切都顯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及降雨不均,在未來對許多國家都是大挑戰,尤其是海島國家的台灣,西南沿海低窪區更是直接衝擊的區域。

對此,行政院2012年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成立8個調適工作分組(災害-科技部;維生基礎設施-交通部;水資源-經濟部;土地使用-內政部;海岸-內政部;能源供給及產業-經濟部;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農委會;健康-衛福部),針對8個調適領域,歷經2年3輪各工作分組專案會議討論,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整合完成「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02-106年)」。

至於各縣市政府,在國發會的要求下,自行訂定「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先分析各行政區面對各種氣候變遷情境之脆弱度,根據各領域涉及氣候變遷的課題,檢討各局既有與進行中的相關政策計畫,訂定具體可達成的策略目標(以定量為主),研擬調適行動計畫,並訂定工作與績效指標,就行動計畫進行分工,並定期評估,以滾動式檢討修正國家調適政策綱領與行動方案。

看起來相當有規劃性的調適策略,然而,實際執行上呢?

與台灣環境相近的荷蘭,其實擬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也不過早台灣兩年的時間,但是,因為他們實際的依據綱領,去做國土規劃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讓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地等城市現在已成為氣候調適下「維生基礎設施、水利工程、海岸管理」的模範城市,並且,荷蘭還提供交換學生名額給予許多東南亞的國家,與越南、菲律賓、泰國的大學達成雙聯制學位的協定,靠著培養出的學生回到各自國家後,再帶著政府部門來參訪,賣出技術,賺到了許多外匯。

反觀台灣,過去曾是水利技術領先者,但到了現在,卻還是沉溺於編列大筆預算在各鄉鎮設立大型抽水站、丟消波塊、築防波堤等下游工程,然後給予重化工業優先用水,農漁業無水可用,只能持續抽地下水,造成沿海地區不只海岸退縮,還面臨地層下陷的困境。

河川治理其實是檢視政府跨領域合作績效的最好案例,河川的起點,高山森林,是農委會林務局管轄;山坡地的水土保持,是水保局業務;水跟砂石流到中游,需要攔沙壩,是水利署建的;下游集水區、水庫,則是水保局及水資源局負責管理,水流到了農村水圳,是水利會;到了都市的排水系統,則是地方水利局。然而,這些本應互相合作的單位,在各有各的任務、及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常是互不溝通、各行其事。

一條河川上中下游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開發與保育單位間橫向協調不佳的結果,中游土地繼續被挖濫,森林變成渡假村、高爾夫球場、民宿,下游沿海土石任由地方勢力介入的砂石業者日以繼夜地挖走,水圳被農地中一棟棟的民宿搭排,民生廢水混著工業廢水,流入農田灌溉。都市的土地被建築物填滿,馬路以水泥覆蓋,水無路可走,只能延著馬路宣洩造成水災,河川的砂土、出海口的沙灘被怪手一寸寸挖走,我們能住的地方只會越來越少,水災只會越來越多。

幸好,我們還有臺灣中央山脈保育廊帶保護區系統,相對於中低海拔的環境剝離,台灣中央山脈上還能保有最後一道防線。但,從集水區以降,幾乎都被開發單位虎視眈眈了。先前,還有立委在開發團體壓力下,提案修正水保法,讓水庫集水區從「特定水土保持區」中解編,要放寬83%的水庫集水區可以開發…

其他國家看到氣候變遷勢不可擋,已著手進行調適行動的情況下,台灣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仍在規畫研議階段,而許多該守住的環境防線在政治妥協下岌岌可危。而氣候變遷受衝擊的第一線,西南沿海岸地區,李鴻源前部長曾提到,在內政部時期,經過幾年溝通,原已說服嘉義布袋、東石、義竹3個地區進行重劃,將部分沿海氾濫區土地釋出,挖深後作為滯洪池使用,挖出的土方回填內陸基地,墊高住宅區的高度,並且打算無息貸款給民眾,鼓勵沿海民眾搬遷。但,最終,嘉義縣政府礙於地方政治勢力難以橋攏,不願意接下燙手山竽。

在《獵殺海洋》這本書看到一句話,「漁業資源管理所需的時間尺度,遠大於政治所需的時間尺度。」這也適用於我們面對氣候變遷、資源耗竭所要追求的永續發展脈絡下的時間尺度。台灣,現在要開始反應了,否則將來不及。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