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記東南亞「帶書運動」一週年

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記東南亞「帶書運動」一週年
Photo Credit: Chang Che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有句俗諺說:「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火光未必真的是火。一本書,也可以是一盞火光。而這盞火光,也許就剛好照亮了誰的靈魂,點亮了台灣。

Photo Credit: 張正

GEMAS的鄉村公共圖書室已經成立了兩間,三不五時會在網頁上PO出印尼小朋友讀書的照片,看了真窩心。過完年之後,我們就要來一趟印尼的鄉村圖書室巡禮,屆時再向大家報告。

F24地板圖書館

常常有人問我,「東南亞書店聯盟」準備開設幾間?老實說,沒有答案,反正沒人替我們設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硬要給個數字的話,就比照任何一間連鎖便利商店吧。既然到處都有便利商店,到處也都有東南亞移民移工,這個KPI應該很合理。如果哪一間便利商店願意提供一格珍貴的貨架陳列東南亞書,我發誓,以後只去那一間便利商店買咖啡。(快來搶頭香呀!)

除了繼續接受加盟、除了遙遙向便利商店招手之外,我們也一直在動台北車站的腦筋。

台灣各地的火車站,都是東南亞移民工假日時的聚集地。既然不容易請他們來書店看書,不如把書直接帶到現場。

其實在燦爛時光成立之前,我們就曾經跑到台北車站東側的印尼街設置行動書攤。那天風和日麗,大夥兒拖著一卡裝滿書的皮箱到定位,撐起折疊小桌,在樹上掛了布條,行動書攤十分鐘開張。

Photo Credit: 張正

Photo Credit: 張正

不過,行動書攤勞師動眾,之後燦爛時光這個實體書店成立,我就懶了。直到另外兩批熱血青年帶頭衝鋒。

一批是「1095,」。注意,逗點很重要。「1095」指的是移工來台一次,總共三年1095天(即使要繼續下一個三年,移工仍必須離境再返台)。逗號指的是:移工的故事,不會在1095天之後就此結束。

「1095,」的發起人是個頭嬌小宛如國中女生的官安妮。她是雲科大的研究生,東南亞移民移工是她的研究主題。她和江彥杰等一群中興大學的同學成立「1095,」,在中部各地舉辦移工相關活動。2015年底,「1095,」向燦爛時光要了一批書,因為他們決定在台中著名的東南亞移民工聚集地第一廣場,設立「第一廣場小書攤」,並以此為據點,和每週放假前來的異鄉人交朋友,看見東南亞,看見台灣,看見自己。

另一批是「One-Forty(四十分之一)」。之所以叫做「One-Forty」,是因為當前的台灣,每四十人中就有一位是東南亞移工。

One-Forty的頭頭是陳凱翔。商學院畢業的他,曾經在企管顧問公司工作,也曾經在燦爛時光籌備時來當志工。後來他終於確定人生方向,與念商的女友吳致寧先後辭去原職,成立非營利組織One-Forty。他們每週都到台北車站,和印尼移工一起坐在大廳地板上,籌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讓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彼此交流、相互了解。

有了「1095,」和「One-Forty」的激勵,「燦爛時光」終於不再躊躇,由暱稱「法師」、通曉印尼文的書店志工吳庭寬帶隊,揮軍前進台北車站。我們挑了北車大廳一根編號F24的柱子,從2016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長存抱柱信、坐好坐滿不換柱,每週一次,帶一卡行李箱的東南亞書就地分享。

繼續帶書,點亮台灣

每個星期天,北車大廳都是一圈一圈席地而坐的人群。多數是印尼移工,也有一些台灣年輕人。別人的圈子裡,擺放的是食物飲料,我們的圈子裡,則是一卡堆滿書的行李箱。行李箱總是大剌剌地敞開,裡面有印尼書、以及和東南亞相關的中文書,歡迎經過的朋友蹲下來翻、坐下來看。

這個F24地板圖書館,並不特別招攬客人,頗有姜太公釣魚的味道。旁邊若有印尼人探頭看究竟,我們就堆滿笑容指一指書,然後把寫著印尼文借閱方式的牌子舉給他看。若有台灣人好奇張望,比較方便,可以用中文解釋這一套借書的概念。偶爾誰一時興起,就招呼大家嘻嘻哈哈拍個合照,如果沒有特別的事,眾人就各自看書、聊天、或者滑手機。

連續坐了幾個禮拜,我覺得自己是坐在名為「北車大廳」的曠野,而被我們圍繞的裝滿書的行李箱,則是一堆熊熊營火。至於眾人從遠方帶來的善書,就是一捆捆柴火。圍著營火的人,面孔被火光照耀得閃閃發亮。

回溯源頭,要感謝每一位實踐了「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的朋友,這個持續了一年的活動,仍將持續。如果您正準備去溫暖的東南亞避寒避年,歡迎帶一本當地的書回台灣。送給身邊的東南亞朋友、送到各地的收書點或聯盟書店、送到燦爛時光、或者在星期天下午送到北車大廳F24號柱子旁的地板圖書館,都行。

印尼有句俗諺說:「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火光未必真的是火。一本書,也可以是一盞火光。而這盞火光,也許就剛好照亮了誰的靈魂,點亮了台灣。

本文獲原作者及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