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敗選後的國民黨,為塑造改革形象,在黨中央支持下,由青年團系統組成草協聯盟,表面上打著改革口號,實際上爭搶黨內資源及話語權,並作為「防洪、拱吳、挺黃」的勢力。
文::高立南|財訊雙週刊 第496期
國民黨大選潰不成軍,選後黨內至今仍是一片混亂。黨主席之爭老人們廝殺激烈,陷入「本土vs.本土」、「挺洪vs.反洪」路線分裂,底下年輕人們雖如雨後春筍般,紛紛串聯成立草協聯盟、制度者聯盟、開放聯盟等組織,表面上打著改革口號,實際上卻是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爭搶黨內資源及話語權。
草協成立 黨中央暗助
藉此形塑國民黨改革形象
知情人士透露,由青年團系統組成的草協聯盟,其實根本就是黨中央授意下的產物,藉此消弭黨內敗選檢討聲浪,塑造國民黨仍有改革決心的假象,並藉此作為「防洪(秀柱)拱吳(敦義)挺黃(敏惠)」的一股勢力。
據指出,敗選後的第一次中常會,早已由黨務系統寫好所謂的青年改革宣言,青年中常委蕭敬嚴、侯佳齡等人只不過是「掛名」而已,事前根本就不知道改革宣言內容為何。而草協聯盟召開的首場成立記者會,包括背板、場地費用等,也都是全由黨中央埋單。
不僅如此,隔週三的中常會,蕭敬嚴等人提案要求調降黨主席選舉門檻、降低作業費等,事前也與黨高層取得「默契」。
未料,會中蕭卻太過「入戲」,反慘遭中常委范成連等人嗆「年輕人要多歷練,不要以為現在國民黨是時代力量」,逼得黨祕書長李四川不得不親自出馬安撫,代理主席黃敏惠見狀更立即親自拍板,當場定調將200萬元作業費打8折,微調下修至160萬元。
黨內不滿人士嗆聲,這次草協聯盟領頭的青年團前團長徐巧芯與青年團前執行長李正皓,無論是在馬英九或朱立倫時代,兩人過去都是黨內「永遠的當權派」,「哪裡有利益就往哪裡跑」,毫無價值理念可言,且兩人少年得志,都罹患了症狀不輕的「大頭症」。
該人士痛批,當初徐巧芯和李正皓兩人都是洪秀柱「青秀柱講團」成員,徐巧芯還被選為洪辦發言人群之一,殊不知,當時一傳出朱立倫打算要發動換柱,兩人卻跑第一,馬上將在洪辦的位置清空,自動歸建原單位,顯然早經高人指點。
徐巧芯、李正皓
永遠當權派 黨內爭議多
一位青秀柱講團前成員也爆料,當初徐巧芯在競選團隊中,一切自己說了算,和其他人沒有討論餘地。以上政論節目這件事來說,徐巧芯總是「好的自己上,吃力不討好的要其他人去」。
某一天,青秀柱講團成員隱忍已久,在內部LINE群組提出質疑,為何不能上三立的某政論節目?徐巧芯一開始回稱,「今天早上跟黨部討論,覺得這節目跟黨或洪辦調性不合,建議我們不要上」。
此言一出後,隨即遭另一位柱講團成員、資深媒體人毛嘉慶質問:「誰找誰討論?」「洪辦哪位長官在?」詎料,徐巧芯竟突然不明就裡地退出群組,相應不理。
不僅如此,據指出,有一次洪秀柱特地在副院長官邸宴請青秀柱講團成員餐敘,徐巧芯居然遲到了快半小時,席間幾乎都沒和旁人互動、攀談,被內部人士批評個性「傲嬌」,讓其他柱講團成員相當傻眼。
李正皓在黨內的「傳奇事蹟」也不遑多讓。一位黨內人士說,李正皓在擔任青年團執行長期間,將青年團搞得烏煙瘴氣、天怒人怨,內訌不斷,其權力鬥爭精采程度不輸黨內天王們,青年團儼然成了國民黨的「後宮」。
據了解,青年團甚至還傳出浮報公帳的離譜情事。而為反制青年團當中有人惡意中傷,李正皓居然在辦公室裡裝設針孔攝影機,看誰下班後來偷翻東西,並揚言提告。
但此舉並未能止血,反而惹得青年團的鬥爭更形激烈。最近這段時間,有網友匿名質疑李正皓上酒店、影射李拍攝性愛影片,信誓旦旦保證自己手中握有證據,要求上法庭當面對質……,便是雙方人馬互砍的最佳例子。
不僅如此,日前李正皓在臉書上寫下:「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個黨,還有救嗎?」暗批國發院在國民黨敗選得如此慘烈之際,竟還在上班時間喝酒、唱歌辦尾牙。
幾乎在同一時間,網路隨即瘋傳一段影片,當中為現任青年團團長蕭敬嚴喝醉倒臥在地,被眾人攙扶到椅子上,口中還不斷發出痛苦哀鳴聲,外界隨即聯想,以為李正皓臉書上的文字是在抨擊蕭敬嚴。
但知情人士說,其實這也是不滿李正皓的人所做的反制之舉,其實蕭敬嚴和李正皓是一掛的,用這樣的方式爆料,根本就是讓「大哥倒打到自己的小弟」,背後還是看得到青年團殺得刀刀見骨的斧鑿痕跡。
因此,草協聯盟成立後,隨即掀起黨內一片罵聲,毀譽參半,由洪辦青年軍為主力號召籌組的制度者聯盟、由黨內中生代五六七聯盟為主幹的開放聯盟,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目的便是要與草協分庭抗禮,爭搶改革話語權。
一位實際參與運作人士說,制度者聯盟實際上就是要挺洪,他們和開放聯盟的人一樣,都是長期不滿馬阻攔改革,不培養黨內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輕人,只會用樣板的年輕人,如徐巧芯、李正皓等人,在黨身居要職,卻排他性最強的「反改革指標」。

Photo Credit: 財訊
制度者聯盟與開放聯盟
爭搶改革話語權
制度者聯盟發起人包括新北市議員陳儀君、彰化縣議員曹嘉豪、新竹市議員鄭正鈐以及數十位青、壯年的中央委員與黨代表,他們提出7項訴求,要求黨內建立真正健全的制度,並且,「這些訴求並非從黨中央示範改革做起」,暗指他們非如草協聯盟,只是黨中央的樣板。
制度者聯盟被認為是挺柱團體,發起人之一的毛嘉慶係媒體人,去年8月自華視留職停薪,進入洪秀柱辦公室擔任幕僚,在去年換柱風波中屢屢為了換柱問題,與黨內同志槓上。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