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今天起,香港與台灣,互相守望」——那夜,港青們遇見了台灣最美的風景

「從今天起,香港與台灣,互相守望」——那夜,港青們遇見了台灣最美的風景
2016台灣總統大選,選前之夜的造勢晚會,激情中有秩序,讓前來觀選的香港團體留下深刻印象。圖:Sara Wo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努力、小心保護自己,一直到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改變香港。永遠記得,毋忘初衷;我們從今天起,香港與台灣,互相守望。」Sara一個字、一個字地唸完,包括我,所有的男生、女生,又都紅了眼睛。

文:許復 Harry

今天要說的是一個「雨中送炭」的故事,發生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晚;至今半個多月過去,那兩把傘下的溫度,仍然讓一群香港青年忘卻不去。

「我們來台灣觀選,原來最主要的目的,是感受台灣的民主氛圍。」但事後,他們這樣表示:「我們感受到的,是遠比民主氛圍更叫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寶島台灣,究竟是什麼,讓這群香港青年人如此魂牽夢縈?

在香港擔任翻譯官的 Sara來台灣觀選,原來目的是體驗寶島民主氛圍、增廣見聞。沒想到,她遇見的是比民主這兩個字還要美的一道風景。圖:Sara Wong

在香港擔任翻譯官的 Sara來台灣觀選,原來目的是體驗寶島民主氛圍、增廣見聞。沒想到,她遇見的是比民主這兩個字還要美的一道風景。圖:Sara Wong

「真的是聽不懂台語啊!但我們就跟著你們努力地喊、努力模仿。」

那晚,微風細雨,我所負責帶領的香港政商人士觀選團,已經結束了一整天有關國民黨還有第三勢力的相關參訪活動。大部分的人都早已累得筋疲力盡,回到酒店裡休息,好為隔天開票日須一大早趕到民進黨總部參訪儲存體力。但包括香港政府翻譯官 Sara在內的幾位團員,卻仍意猶未盡,想再繞到格蘭大道,去小英選前的最後一場造勢大會晃一晃。

與其他人告別後,叫了兩輛車,一行人就往凱達德蘭大道去了。大會已接近尾聲,現場雖然擁擠,卻十分有秩序。這些香港朋友,站在小英的支持者中,努力地跟著字幕,模仿站台人士們的口音,和群眾一起用台語喊口號;他們港台混和的腔調,在那裏竟然沒有絲毫違和感。一聲小英、一聲加油。

我記得2個小時前,他們在第三勢力的造勢晚會上,也是一聲楚瑜、一聲加油。

因為,支持誰並不是他們的重點;對他們而言,和台灣人一起經歷民主選舉前的分分秒秒,真心感受那份得來不易的自由瑰寶,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雨開始下了,我們都沒有帶傘,也根本擠不到服務台領取雨衣。我看著這些香港朋友專注地跟著台上的助選人員,高喊著口號,雨水從他們的臉上滑到下巴,再滴落。平常,聽他們說國語的時候,他們的有趣口音常讓我笑到胃痛。此刻,聽著他們與現場群眾一起用力吼,我卻完全笑不出來;尤其眼看著他們吃力地學習、模仿呼喊台語口號時,我的眼眶竟然濕了。

「你仔細聽,是『凍蒜』,不是『凍順』。」我對身旁的 Sara笑說。

「真的耶,是『凍順』,啊,不係,係,是『凍蒜』!」Sara對我一笑,「真的是聽不懂台語啊!但是,我們就是跟著你們喊,努力模仿!」Sara說完,把目光再移回舞台,繼續吶喊。

2016台灣總統大選,選前之夜的造勢晚會,激情中有秩序,讓前來觀選的香港團體留下深刻印象。圖:Sara Wong

2016台灣總統大選,選前之夜的造勢晚會,激情中有秩序,讓前來觀選的香港團體留下深刻印象。圖:Sara Wong

「你們是香港來的吧?多麼不容易,怎麼可以讓你們淋雨呢?」

突然,我們感覺不到有雨滴在身上了。一回神,發現旁邊一位阿姨和她女兒,約莫大學生年紀,一人一把傘,正在為我們遮雨。「聽口音,你們是香港來的吧?」阿姨說,「多麼不容易,怎麼可以讓你們淋雨呢?」

就這樣,我們一共8個人,擠在兩把傘下。阿姨母女和我充當翻譯,一句一句地解釋著台上的台語演講內容,香港朋友們一面看著前方的大字幕,一面認真地一句一句唸著。兩把雨傘下,天南地北地聊著;港台之間,無盡的話題。阿姨還解釋了連我這個新聞主播(雖然多不是在台灣)都搞不大清楚的投票制度,以及他們一家一共6口精心討論出來的投票策略。

「投票策略是必須的啊,因為我們希望每一票都發揮到最大的力量,」阿姨說,「我之前其實也是很不食人間煙火的喔!」

「哈哈,阿姨很『離地』。在廣東話,我們現在有一個潮語,叫做『離地』。」同行的大學教授Jack說。

「『離地』的解釋可以有好幾種啦,但是我覺得不適合用來形容阿姨,因為現在比較多是形容那些跟現實脫節的學者,或是不知民間疾苦的高官或貴族之類的啦!」律師 Queenie補充完,大家都笑了起來。

「那麼,阿姨現在為什麼會在這裡出現呢?唉唷,你地唔好打斷阿姨架(你們不要打斷阿姨啦)!」Sara要大家不要七嘴八舌,大夥又一起笑了起來。

「你們真可愛,哈!沒關係,」阿姨說,「其實是因為看到我還在念高中的小兒子參加太陽花運動,我被他影響,覺得應該要關心這個國家多一些。所以,原來不打算投票的我,現在就站在這裡了!」

「好希望香港的那些爸爸媽媽,都能有像阿姨一樣的想法。」

「阿姨,你兒子參加太陽花運動,你一開始就支持嗎?」Queenie問。

「你真的問到重點。一開始,我其實是反對的,覺得年輕人應該花時間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阿姨語調溫和,卻字字鏗鏘,「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那件事情對他來講,才是真的有意義。姑且不論黨派、立場,至少太陽花運動教會他,關心自己生活的大環境、關心自己的國家。」

「阿姨,聽到你這樣講,我感觸很深,」Jack說,「我在大學教書,我的好多學生向我請假參加雨傘運動,我都鼓勵他們去;但這些孩子回到家後,反而受到父母的責備。」

「對,好希望香港的那些爸爸媽媽們,都能有像阿姨一樣的想法。」香港朋友們紛紛感嘆。

「多說一點!為什麼?」這回換阿姨發問。

「英國殖民香港時期,港督引入的英國法律,是高透明度的管治方法,在經濟上是真切為香港人謀福祉的,讓香港人完全不需要顧慮政治,或者說顧慮的比較少,人人都能安居樂業、努力就有收穫。」Sara說,「但97政權更替之後,就以許多晉身社會較高層的香港人為例,他們進入了贏者恆贏的圈圈,享受了社會經濟起飛的好處,沒有意識到大環境正面臨巨變,認為年輕人參加社運是引起混亂。」

香港的雨傘運動,讓許多原來不關心環境的年輕人彷如「覺醒」,紛紛加入不與現實妥協的行列。圖:Kenneth 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