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不脆弱,脆弱的是人心:不能讓「關說文化」成為常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定宇:脆弱制度完全建立在小公務員的良心 〉一文指出:「建商老闆只要拉攏、掌握審照的那一個公務員…,這個脆弱的制度完全建立在基層小公務員的良心上⋯⋯」。
嗯,就公務員本身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說法其實太簡略了。脆弱制度的產生原因,有一種可能是,基層辦人怠惰沒有認真執行審查制度,另一種可能是,有認真審,發現了問題,但是廠商透過上面給壓力,就這樣審過了。
剛好,今天有位公僕朋友傾訴他一直以來遭遇的難題是:同一種案例,但廠商不同,就得有不同的認定標準。
所謂公務員自主裁量權是說,對於某些案例實務上的判斷,法規上沒有清楚定義,站在管理單位的角度,可以從嚴認定也可以從寬認定。這時就要去思考立法意旨,看法規當初訂定的目的是什麼?
公僕朋友說,在A案中,他很盡責地以嚴格標準認定,裁處對方停工處分,但過幾天後的B案,是類似情況,但受到廠商從上級施加下的壓力,要他從寬認定。當然,他可以不畏壓力,依照自己的判斷做認定,但可能會因此得罪上級,往後在單位內的業務進行將可能受到阻撓。
上面提及這個案例中,承辦人的判斷寬嚴與否不致危及人命,但對於個人良知是種考驗。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呢?
好,回到本篇新聞的建築物建照審核進行討論,先將建築法相關規定做個背景說明:
- 一、建築物在建造、使用、拆除這三種動作前都該申請。
- 二、不論是建造執照、雜項執照、使用執照的申請都是最快10天內要查驗完竣。
- 三、這申請的過程中,都還有承造人及監造人的機制(建商與建築師或某某技師之專業人士核章)。
來就現實面討論一下:
- 不論是建造執照、雜項執照、使用執照的申請都是最快10天內要查驗完竣,10天很多嗎?新聞上所談到小小公務員,要在10天內審完建造執照是非常艱難的工作,更何況不是一次審一件,有時是十幾二十件,有些案件還需要會辦其它局室,每次可見會辦卷宗總是厚厚的一大疊⋯⋯
- 10天很少,台灣很小,許多建案的承造公司或監造單位的負責人,很有可能是這位小小公務員的學長、以前同一個單位的長官、或是在學時期的師長,現在很多承辦人畢業後直接進入公部門,根本沒有業界經驗,在短時間內要審查糾錯,要做專業的判斷,沒有關係業界人士指點,有可能嗎?這是關係微妙之處所在。
- 最後說到上層的壓力或交辦事項,為何上層要這樣交辦?如果不是本意,就是受到壓力,壓力的來源,可能就是被建商包養或本業就是建商的民代。
所以,這樣的脆弱制度該如何解決?
- 執行制度規範的人故然重要,但訂定法律的人也該具專業素養及嚴謹的態度,若有權修改規定的人士覺得制度「太可怕,不改不行」那就請立刻執行你們的良心,把法規制度修的更嚴謹,讓執行人員不會在時間壓力下疲於奔命、面對法規模糊空間時造成人為壓力的介入。
- 「若有好人可以當,誰想當壞人」。上面已經說明了,許多事情的發生,絕不是單一因素。每當天災地變,要求政府補助時,就要公務單位「從寬、從優、從速、從簡」。那試問,原本就存在的「補助、救助」制度有何用處 ?
- 公務機關的運作,其實相當繁雜,而這些繁雜都來自為了要防弊,然而,就算再完美的法律都會有疏漏,當權力透過這些疏漏滲透行政部門的運作,即使制度再完善,都將如破窗效應般,應聲而解。其實,脆弱制度的產生,來自代議制度下,政權與金權的恐怖平衡。
- 行政部門的專業被政治力介入的結果,逐漸模糊,失去原本判斷的標準。曾聽過某機關首長新就職時表示:「我知道你們都很專業,但專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民意」。如果,民意的代議士不自我約束,單把責任歸咎於行政部門的崩壞,那真的有「做賊的喊抓賊」之感。
- 小公務員不想當賊,但要被逼的當賊之時,是否有管道能夠陳情、救濟呢?你說,寫首長信箱?寫總統信箱?寫給監察院?但公務員當久了都知道,這些陳情信不見得會被首長、總統、監察委員看到,而是先經過綜合業務承辦人的分辦。再來,萬一,糾舉的對象跟這些收件人是好朋友呢?當公務員求的就是「穩定、平安」,因此,寧願摸著鼻子當作沒發生,也不願去做這樣的事。因此,建議立院大人們,訂個「公務員」吹哨者條款吧!能保護陳情當事人的制度,才能強化制度。
結論:其實制度並不脆弱,脆弱的是人心。要改變這樣的制度,從人心改造做起吧,立院改革、政府改革,最根本的是,大家照規矩玩,不能讓「有關係就沒關係」「關說文化」「政治凌駕專業」「外行領導內行」的狀況成為常態。
本文獲授權刊登,文章來源:想想公僕。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