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對岸7年級生就當上局長,50歲的台灣公務員還在做什麼?

當對岸7年級生就當上局長,50歲的台灣公務員還在做什麼?
Photo Credit:Alexas_Fotos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陸有規定,中高階的公務員50歲就得離開管理職轉為顧問職,將舞台讓給年輕人,增加人力流動的循環速度,也創造出源源不絕的新興活力。」

文:想想公僕(政府,是台灣最大的公司,30萬人的公司,如果,有一點改變,就會對台灣創造出非常巨大的影響。我們期待新政府、新國會、新政治。對於政府呢?你想說什麼? 希望想想公僕,讓大家傳達心中的話。把改變的意念,化為可能!)

過去十幾年的台灣,經歷了一段政治冷感的時期。兩次的政黨輪替,並沒有替人民帶來太大的希望。

大家普遍對於政治人物的言行感到不信任,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網路世界的興起,成為對茫然未來的寄託。讀書,只是為了延後進入社會的時間。直到即將畢業前,才不得不開始思索,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一路走來的訓練,讓台灣學生很會念書及考試,但除了念書之外,對於生命探索及認識自己的部份很薄弱;常見的是,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多年摸索後,還是對自己想做什麼不太清楚。在現實條件與自我條件評估之後,覺得繼續準備考試是一條比較熟悉且擅長的選項。並且,在社會主流價值下,考公職,是個政治正確的決定,不會受到太多質疑。就這樣,投入了公職考試。

一旦決定了要考,有些人選擇買函授閉門苦讀,有些人則是貨比三家後,選擇了某家補習班落腳。

這段時間是破釜沉舟,幾乎斷絕與外界一切聯繫的。除了每週固定一兩天把近期報紙翻遍之外,平時不花時間與人互動、除了考科相關的知識,不關心其他任何考試領域外的消息。很多人是這樣,一步一步成為公務員的。

從來不曾了解過公務員是個怎樣的行業,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當公務員,總之,把對外在世界無奈、內在世界茫然的人生難題,交給了一試定終身的國考。

國考,讓內在小宇宙的紛雜得以被救贖,考上了,人生難題也就迎刃而解。真是一帖速解良方。但,難免還有一絲猶豫不定的心裡,「一輩子當公務員,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帶著這樣的掙扎,踏入補習班的櫃檯,服務人員細心的分析各考試類科的優劣勢,並且說明考上後的待遇、福利、陞遷制度,還舉例誰誰考上之後時常可以出國旅遊、參加活動等等,原本的忐忑逐漸被穩定的人生大夢取代,就決定,考了!

或許,也有很早就立定志向朝公職之路邁進的人,所以在大學、研究所的學習有一大部分是為了考公務員而準備,但這樣的學習動機,到了真正考上的那一刻,全都釋放了。接下來,就是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非常穩定踏實的人生進程。

只是,平順的生活,可能讓某些努力的動機不再存在;一連串的人生腳本畫格中,自我成長及突破的片段大抵在前面演完了。曾經擁有的夢想(如果有的話),就是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了。

我們常被提醒,被現實打擊、挫折無力時要莫忘初衷。每個人的初衷不同,但大部分公務員的初衷是什麼呢?多半應該是圖個穩定的人生。畢竟,一開始就想要謀取權力的人,或是獲得財富的人,應該會走向另一條路。然而,有多少公務員的初衷是:想要投身公共事務,想透過公務權的行使,改變社會,讓台灣變得更好?

有時在想,公務這條路,跟公職考試一樣,都把許多的問題簡化了。是非選擇題,簡化的是思辨的路徑,而投身公職,則簡化了人生可能的選擇。

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何政府對產業、空間、文化的發展想像,都走不出侷限的思維,因為打從一開始,政府本身組成的選擇就被簡化了。一群決定讓人生簡單的人,某種程度的,決定了台灣未來的走向。

一窩蜂前仆後繼投入考試的潮流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另一種影響是:因為考公職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台灣喪失了許多在民間會有多元化發展的人才。當準備國考成為一種社會主流價值時,也同時剝奪了即將投入職場的新鮮人對未來想像的可能。

Photo Credit:海爾渥 / Hairworm@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海爾渥 / Hairworm@Flickr CC BY ND 2.0

人才嘆:政府流動像滴滴涓流

318學運時,有人說,這些學生是被有心人士利用了,有人說,好好念書不念書跑出來參與政治活動,有人說,工作經驗都沒有談什麼產業問題。

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充滿著對年輕人的不信任,一方面說他們是草莓族,一方面又希望他們乖乖的,不要意見太多。不過,318學運之後,這股由年輕熱血帶動的改變力量,渲染力超乎大人們的想像,甚至,讓柯文哲成為第一位非典型政治人物出身的台北市長。

接下來,台中市長林佳龍宣布由28歲的卓冠廷接任新聞局長,跌破不少人的眼鏡,不只老一輩質疑,一些在公務圈活動的年輕朋友也充滿問號。不過,不論是好是壞,至少宣告了一件事:年輕勢力參與公共事務的時代悄悄來臨。

過去,年輕人都會被叮嚀:少說多做;會被提醒,「不要急,熬久了就是你的。」台灣過去也經歷一段不短的時間,大家對政治是普遍冷感的。年輕人會覺得,不管誰來做都一樣,不需要投票,政治是政治人物的事情,政府有什麼重大決策跟我無關。

然後,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讓政治人物為所欲為,造就了台灣目前世代不正義、薪資低迷、土地不正義、房價高漲、健保制度、軍公教勞退基金都瀕臨破產的情況。

這樣的情況下,要年輕人不要急,「再等20年就是你的」,這類的話,越來越沒說服力。

台灣還有多少的20年?

記得有一次去對岸參訪,去了成都的熊貓基地;對方派出解說教育部主任來接待,是位年輕的女生,他對園區內貓熊的狀況非常熟稔的介紹,從野外族群的分布歷史開始談起、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成立緣由,再談到包含譜系建立、代理孕母、行為研究等專業照養課題,以及整個園區經營管理策略,對於媒體行銷、企業認養、民眾教育以及國際形象等不同面向,都能談出一定的深度。